鶯歌塞車是老問題了,但老問題總該設法解決,不應任其繼續惡化,因此有仁向市府提出了在館前路與國慶街之間興建拱橋的建議,但老是被水利官員以落墩阻礙水流為由打回票,任交通堵塞問題持續存在,甚至連帶造成三峽地區塞車,這種消極推諉心態,怎能不令三鶯鄉親「藍瘦,香菇」?
鶯歌陶瓷老街、陶瓷工藝園區等觀光景點,每逢假日會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賞陶或 DIY,造成市區街道壅塞,尤其是文化路、尖山路、中正一路、二路及國慶街等5條道路交會處,造成交通瓶頸,於交通尖峰,交通嚴重打結。
每逢假日期間鶯歌市區往往交通堵塞嚴重,尤其以文化路、國慶街為最
鶯歌堵車原因除了車流量大,駕駛人不守交通規則違規左轉至陶瓷老街也是原因之一
堵車的主要原因,在於雙向均單車道的國慶街,往三峽的方向必須一路匯流由中山路、光明街、行政路、建國路雙向、重慶街雙向的車流,之後連接延伸的文化路又須匯集中正二路、尖山路、館前路的車流,再由三鶯大橋連接三峽復興路。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如果血管已經阻塞,就必須設法搭橋以並聯方式讓血液維持循環;同樣的道理,如果道路因為車流匯集而阻塞,就必須另闢新路分流車潮,有仁提出從國慶街鐵橋下另闢拱橋連接到館前路,就是基於分流車潮的概念,畢竟在無法鶯歌市區拓寬道路的現狀下,這也是唯一可以解決交通堵塞的方法。
今年初感謝陳前副市長伸賢、高前副市長宗正及工務局、水利局、交通局等市府局處單位前來勘查,也評估此路段確有改善交通的必要性,於公園橋到鶯歌橋之間的連結分流。
由於鶯歌溪權管屬中央水利署,有仁也責請市府水利局函報中央水利署同意,但水利署的回覆卻認為落墩會影響水流,這個說法讓人難以苟同。
有仁從出生到現在已快70年,鶯歌地區歷經刮颱風、下大雨,都不曾因為這樣而淹水;有仁擔任鎮長時,也在三號公園的鶯歌溪上方興建頂蓋作為停車場,迄今已經十幾年也都不曾淹過水,市府接管後也都在收停車費,淹水之說實在無稽。
從水理來說,鶯歌溪在三號公園到館前路南靖橋的河段就像個漏斗,鐵路涵洞下方河道最窄,束縮成僅約20公尺,但上、下游河道則可寬逾50公尺,即使淹水也應該是鐵路涵洞的這段逐漸束縮的河道淹水,怎會是下游豁然開朗的河道出問題?
有仁和陳伸賢前副市長會勘跨鶯歌溪拱橋工程計畫
有仁建議興建拱橋的地方,就是位於鐵路涵洞下游處,河道更寬敝,根本不會有影響水流的事情,事情是看要不要做,要做,工程技術上都是可以克服的。
目前僅以三鶯大橋連接的三峽、鶯歌兩地,交通狀況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鶯歌文化路堵車,三峽復興路交通也勢必湧擠,反之亦然,市府的不用心,也讓飽受塞車之苦的三鶯鄉親及遊客只能「藍瘦,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