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30 三月 2016 23:40

鶯歌鎮志:【卷四 經濟篇】第二章 農工商業

第二章 農工商業

 

第一節  農牧業

 

壹、戰前農牧業發展

    在漢人大量入臺之前,臺灣早期原住民,即已經有簡單的農業技術。清初陳夢林所著《諸羅縣志》曾記載:

  「淡水至雞籠諸番無田器,耕以鋤;阮參將詩『百鋤不及一犁深』是也。無稻梁之屬,間

植禾秫,多黍、多薯芋。佐以捕鹿、射魚,採紫菜、通草水籐貿易為日用且輸餉」。[1]

 

由此可看出早期北臺灣原住民的農作方式。

 清初漢人大量入墾後,也帶來較為複雜的農業技術,其中水利開發尤其重要,也使本區逐漸水田化。清代本區興建的水利設施有二,其一為隆恩陂,創於乾隆10年(1745),引水口設在擺接溪(今大漢溪)右岸靠近鳶山之處,以木籠堆石及砌卵石築堰,主要灌溉今本鎮南靖厝以及樹林的柑園地區;[2]其二為二甲九圳,為咸豐7年(1857)林本源號等共35人收購永安庄、崁腳、尾寮(在今大溪鎮境內)、下崁(今二甲地區)等荒地而興建,引水口設於今大溪中庄,引擺接溪水,灌溉本鎮之二甲九、橋子頭、尖山、南靖厝部分地區,以及大溪之崁頂地區。[3]另有一支圳稱為南靖厝圳。[4]

 本區到日治中期,開始有較詳盡的農業相關統計資料。於此,以日治中期大正7年(1918),以及日治後期昭和16年(1941)的統計數字來作觀察。

一、農作經營

 大正7年,本區耕地面積1,249甲,其中水田有690甲,旱田559甲。從事農業戶數共有224戶,人口1,421人。在當時7個區域之中,以大湖庄的農業戶口數最多,共有62戶,389人;其次是尖山庄,有44戶,250人;鶯歌石庄居第3,有40戶,183人;而橋仔頭庄雖然戶數居第4,有38戶,但農業人口數比尖山、鶯歌石兩庄多,共有268人。南靖厝庄、阿南坑庄農業戶數分別只有5戶、7戶,居7個區域之末。[5]

 此一時期本區的耕地使用,大多數以種植稻米為主,共有876甲土地種植稻米,且各區域土地種稻比例與農業戶口排名相當。[6]

 稻米之外,本區亦有476.65甲的土地種茶,在7個區域之中,僅有南靖厝庄沒有種茶紀錄,而大湖庄則是一枝獨秀,共有244.14甲土地種茶,約佔全區種茶土地的51.2%,且無論是種茶戶數、收穫量,都在本區的半數左右。[7]

 在其他的作物方面,本區有相當數量之水果種植,其中以斗柚的收穫量最多,達到40,920斤,且產量高居全桃園廳之冠,排名居次的樹林,收貨量亦僅有24,510斤,斗柚在當時堪稱是本地的特產。其次為柿子,收穫量有23,570斤,在桃園廳各區排名也僅次於龜山、樹林,排名全廳第3位。此外,本區水果收穫量達萬斤以上的,尚有龍眼、桃子。[8]

 到昭和16年,鶯歌街的耕地面積達到3,467.51甲,其中包括水田2,137.70甲,旱田1,329.81甲,[9]不過此時的鶯歌街,尚包括樹林地區。

 種植之作物仍以稻米為主,收穫量達到41,859石,為海山郡之冠。茶的種植面積有481.80甲,栽培戶298戶,僅次於三峽,居海山郡第2位,皆生產包種茶。[10]

 在蔬菜種植方面,以蘿蔔種植面積最大,共有48.60甲,收穫量680,400斤;其次是薑,種植面積28.70甲,收穫量344,400斤,值得一提的是,本區薑的種植面積和收穫量,皆達到海山郡總數的半數以上,在整個臺北州的收穫量亦僅次於士林地區,居第2位;再者是甘藍,種植面積有26.80甲,收穫量670,000斤;大芥菜排第4,種植面積20.50甲,收穫量266,500斤。此外,芋、越瓜的種植面積都達10甲以上,亦為本區種植量較多的蔬菜。[11]

 在水果的種植上,以種植桶柑的面積最大,有48.70甲,收穫量810,000斤;其次是芭蕉,種植面積27.62甲,居海山郡之冠,且在整個臺北州僅次於新店、深坑,居第3位,收穫量167,300斤;再次是柿子,種植面積6.10甲,收穫89,000斤。其餘的水果,種植面積都在5甲以下。[12]

 此外,本區重要作物尚有甘藷,種植面積460甲,僅次於稻米,另還有10甲土地種植花生。[13]

二、農業組織

 日治時期,與本鎮相關之農業組織,主要有大正6年成立之「鶯歌石信用組合」,以及大正15年設立的「鶯歌庄業佃會」。前者為今日鎮農會的前身,其在日治時期的相關沿革,請參見第二章之金融業一節。

 鶯歌庄業佃會,係由地主、佃農與農業相關人員所組成,於大正10年研議,大正15年9月4日正式成立。其設立目的包括租賃契約關係之斡旋;佃農爭議之調解;佃農相關之調查研究;農事改良之協助與獎勵,以及其他為達成該會目的之相關事業等。組織設有會長1名,副會長1名,總代、評議員、理事各若干名。[14]至昭和7年底為止,業佃會會員計有地主341人、佃農402人,全庄訂定之契約共有359件,總面積達845.49甲,超過全庄佃耕地面積的53.34%,比例居海山郡5街庄之冠。另調停佃農紛爭案件共有8件。[15]對於促進庄內業主與佃農間的和諧,具有一定之功效。

三、水利發展

 日治時期,本區灌溉設施仍以清代建造的石頭溪圳與二甲九圳為主,茲敘述如下:

 石頭溪圳即清代之隆恩陂,在本鎮主要灌溉大漢溪右岸之南靖厝地區。設有圳長數人,佃農每年給予榖5石作為圳長報酬。明治42年(1909)2月23日日本當局認定為公共埤圳,由桃園廳長管理。大正9年地方制度改革,改由臺北州長管理。大正12年4月實行水利組合法,稱為石頭溪圳水利組合,再轉由鶯歌庄長管理。[16]昭和12年時,主圳路全長75,890.08公尺,灌溉面積465.5760甲。[17]

 二甲九圳,在本鎮主要灌溉尖山、二甲九、橋子頭,以及大漢溪左岸之南靖厝地區。明治34年10月被認定為公共埤圳,從相關人士選出1人管理。明治44年歸桃園廳長管理。大正9年地方制度改革,改由臺北州長管理。大正12年4月實行水利組合法,稱為二甲九圳水利組合,再轉由鶯歌庄長管理。[18]昭和12年時,主圳路全長23,026.71公尺,灌溉面積150.0260甲。[19]

 昭和15年,日本當局為整合水利系統,而將石頭溪、二甲九兩水利組合,合併改組為海山水利組合,由鶯歌街長擔任組合長。[20]

四、畜產

 大正7年,本區飼養的家畜以豬最多,共有3,240頭,其中大湖庄飼養隻數即達到1,028頭,為各庄之冠;其次是牛,共有385頭,大湖庄亦佔其中之134頭;再次是羊,有130頭,其中大湖庄更佔達97頭之多。大湖庄在本區畜牧業之所以較為發達之因,可能與屠宰場設在大湖有關。[21]

 在家禽的飼養方面,本區以養雞最多,共有19,404隻;其次是鴨,有5,322隻;第3是鵝,有80隻。[22]

 至昭和16年,鶯歌街飼養的家畜仍以豬最多,有7,007頭,並且高居全臺北州之冠。其次是牛,有963隻;羊則有10頭。[23]

 在家禽的飼養上,本區以雞飼養最多,共有52,778隻,同時也居全臺北州第1位;其次是鴨,有10,240隻;第3是鵝,有1,380隻,在臺北州僅次於宜蘭礁溪,排名第2位。另還有飼養火雞790隻。[24]

 另一方面,為提升本區畜產的質與量,在昭和7年6月7日有「鶯歌庄畜產組合」之設立。其設立目的包括品種改良與繁殖;家畜、家禽及畜產所需物品和飼料之共同購買;飼養管理之改善與保健衛生;飼料作物之栽培獎勵與試作;建設改良豬舍之獎勵;其他畜產改良必要事項等。該組織設有組合長1名,副組合長1名,評議員若干名。[25]昭和11年時的會員共有2,439人,預算2,870圓。[26]

貳、戰後之農牧業發展

一、農作經營

 戰後初期民國41年(1952),樹林與鶯歌分立,樹林地區分出後,本鎮之耕地面積為1266.57公頃(1公頃約等於1.0312甲),其中包括水田646.07公頃,旱田620.50公頃,水田之中,又有5.50公頃為單期作田。而農業戶數為891戶,農業人口4,557人。

 此後耕地面積大略呈現減少的趨勢,而在民國40年代中期以後,本鎮已無單期作水田。民國60年代中期以後,本鎮之耕地面積減少到1千公頃以下,至民國96年,更減少到544公頃,不到戰後初期之一半,其中包括水田316公頃,旱田228公頃。而農業戶口則為768戶,3,900人(參見表4-2.1)。

 延續自日治時期,稻米在戰後初期仍是本鎮最重要的農作物,幾乎所有的耕地都種植稻米,而甘藷也是另一重要的作物,兩種作物自始至終在本鎮都有種植紀錄,惟種植面積隨著時代演進,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到民國96年,稻米種植面積僅剩30.88公頃,甘藷更只有0.15公頃。此外,在民國40-60年代,本鎮尚有小麥、玉蜀黍、大豆、甘蔗等作物的種植紀錄(參見表4-2.2)。

 本鎮種植之特用作物,戰後初期以茶最為重要,民國40年代中期為最高峰,種植面積達到450公頃,此後逐漸減少,至民國90年代以後,已不再有種植紀錄。此外,落花生在民國70年代以前曾有相當面積種植,在民國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一度沒有種植,近年來,又開始有種植紀錄。樹薯和粗麻在戰後初期曾經有短暫種植,但面積並不大。近年來,本鎮尚有出現山藥的種植紀錄(參見表4-2.3)。

 本鎮之水果種植,在戰後初期的種類較多,其中以桶柑和椪柑種植面積較大,產量也最多,桶柑的種植在民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達到高峰,可說是本鎮的特產。民國60年代後期以後,水果種植的面積和種類快速減少,僅有番石榴在本鎮自始至終都有種植紀錄。到民國96年,本鎮僅有番石榴和檳榔種植(參見表4-2.4)。

 本鎮的蔬菜種植,在戰後初期延續自日治時期,以蘿蔔種植面積最大,產量亦也最多,民國40年代後期至50年代,為蘿蔔種植的鼎盛期,種植面積一度達到80甲以上。民國60年代以後,蘿蔔種植量衰退,甘藍菜變為本鎮種植面積最大的蔬菜作物。民國6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前期,由於《臺北縣統計要覽》的統計方式改變,無法看出本鎮個別蔬菜種植的情形。民國80年代後期,蘿蔔再度成為本鎮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民國96年,竹筍異軍突起,成為本鎮蔬菜產量最多的蔬菜作物(參見表4-2.5)。

二、農會與農業發展

 本鎮農會前身為大正6年成立之「鶯歌石信用組合」(會址設於今鶯歌鎮文化路181號)。民國35年7月14日,改組為鶯歌鎮合作社,民國38年11月19日,再改稱為鶯歌鎮農會至今。當時業務以金融、供銷、運銷、加工為主,兼代辦省政府糧食局米榖加工、生產指導等業務,民國40年時的會員有1,683人。[27]

 鶯歌鎮農會經營良善,陸續購置二橋、鳳鳴、永昌等辦事處。民國94年5月26日,第2次理事會決議購置緊鄰火車站且極具發展潛力之新大樓,6月3日簽訂買賣契約並命名為「鶯農大廈」(今址:鶯歌鎮建國路66號),9月6日獲第15屆會員代表大會通過追認,鶯農大廈並於民國95年10月25日啟用。[28]

 目前農會理事長為陳炳坤,總幹事為曾華賜,下設有保險、信用、供銷、旅遊等4部,以及會務、會計、推廣、企劃稽核等4股,並有7個農事小組,會員12,269人,包括正會員1,331人,贊助會員10,938人。[29]茲將與農業相關部門事務敘述如下:

 保險部:協助辦理農民健康保險,並且協助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30]

 信用部:負責農民貸款放款,以及農業發展基金放款。[31]

 供銷部:平價供應農業各項資材,以及各農會的農產品。[32]

 會務股:負責農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申請。[33]

 推廣股:以提高農民知識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生產收益、改善農業生活為目標,並經由推廣組織農事、四健、家政及產銷班達到目標。[34]

    茲就民國38年至民國98年間,鶯歌鎮農會歷屆理事長、常務監事、總幹事名單表列於下:

 三、水利發展

 目前本鎮之水利系統,分屬桃園農田水利會與石門農田水利會管轄,茲分述如下:

 戰後民國35年11月,國民政府將日治時期的海山水利組合,改稱為海山農田水利協會。民國37年,依據臺灣省各地水利委員會設置辦法,改稱為海山水利委員會。民國45年11月,與新莊水利委員會合併為新海農田水利會,本鎮之二甲九圳與石頭溪圳劃歸為海山灌區,其中二甲九圳灌溉面積為151公頃,石頭溪圳灌溉面積為547公頃。[35]

 民國50年代,政府為使大漢溪合理分水,統一調配管理,於民國59年5月將新海農田水利會與桃園農田水利會合併,統稱為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36]其中本鎮之二甲九圳,劃屬大溪灌區大溪工作站的統轄,[37]石頭溪圳劃歸新海灌區海山工作站管理。[38]

 此外,民國53年石門水庫完成後,主幹線石門大圳結合原中壢農田水利會的灌溉系統,成立臺灣省石門農田水利會,其中分渠流至桃園八德與本鎮交界附近,並引進大湖溪水源,設置河水堰,目前本鎮共設有4個河水堰,隸屬八德工作站管轄,灌溉範圍大約為本鎮鳳鳴、鳳福、鳳祥、永吉4里,以及尖山里一部分。[39]

四、畜產

 戰後初期,延續日治時期畜產狀況,共有牛、豬、羊、雞、鴨、鵝、火雞等7種動物飼養紀錄,其中在家畜方面,仍以豬最多,共有5,864頭;家禽方面亦轉為以鴨最多,有16,738隻。

 此後在家畜的飼養頭數上,豬一直居首位,但到民國60年代中期以前,有逐漸減少的趨勢,曾降到4千頭以下的低點。民國60到70年代間,又增加到4千頭以上。民國80年代之後,開始快速減少,至民國96年,減少到647頭。而牛的飼養曾一度在民國60年代前期達到高峰,有714頭。此後節節減少,到民國80年代中期以後,已無飼養紀錄。羊的飼養在民國56年曾經達到百頭以上,其餘則大致維持在百頭以下,民國90年代以後,則無飼養紀錄。

 在家禽的飼養方面,民國40年代後期以後,雞的飼養隻數再度超過鴨,成為本鎮首位家禽。民國60年代中期為飼養雞的高峰,曾達到4萬隻以上,此後快速減少,至民國96年減到只剩219隻。而鴨的飼養在戰後初期即為最高點,此後只在民國50年代還維持在萬隻以上,民國60年代以後,隻數開始下降,民國96年甚至沒有飼養紀錄。鵝的飼養曾在戰後初期,以及民國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前期,曾經達到2千隻以上的高點,其餘則在千隻以下,民國96年亦無飼養紀錄。火雞飼養歷年的隻數都不甚穩定,最多在民國70年代後期曾達到將近1千5百隻,民國80年代後期則減少到百隻以下,民國96年與鴨、鵝相同,都無飼養紀錄。

 除上述7種牲畜外,本鎮尚零星有鹿、馬、兔、鴿子的飼養紀錄(參見表4-2.7)。

  

第二節  工礦業

 

壹、工業

一、戰前工業發展

 臺灣早期的原住民,已經初步的手工業發展。清治時期,漢人大量入墾臺灣,也自中國大陸帶來各種手工業,如刺繡、紙花、金銀首飾、造紙、印刷、碾米、製糖、釀酒等,惟其規模多不大。[40]而本區在清代,至少已有陶瓷業發展。

 日本統治臺灣以後,引進較多的近代機械化工業,也使工業的類型更多樣化。依據大正6年底的調查,本區資本額在1千圓以上,或平均1日有10個工人工作的較大規模工廠共有5間,包括有2間磚瓦工廠、2間精米廠、1間製酒廠,其中從事精米,位於鶯歌石庄的振興公司,資本額達到24,000圓,為當時屈指可數的大會社,而位於尖山庄的鶯歌石製酒公司,資本額亦達到8,000圓。[41]

 到日治後期之昭和15年,該年本區的工廠數共有45間,其中包括24間精米廠、17間窯業工廠、1間製茶廠、2間米粉工廠、1間製材工廠。由此可看出本區的工業高度集中在精米業和窯業。而精米業雖然為本區工廠數最多的業別,然這是各地方的普遍現象,若置於全臺北州來看,數量並不算太多。[42]真正突出的是窯業,窯業包括陶磁器製造與磚瓦製造,最具獨占性的是陶磁器製造工廠,本區共有7間,佔全臺北州13間的半數以上,磚瓦製造有10間,次於內湖、松山地區,居臺北州第3位。[43]另本區的製茶廠係位於大湖地區,[44]製材工廠是位於尖山地區,[45]2間米粉工廠都位在鶯歌地區。[46]

二、戰後工業發展

 受到二次大戰末期空襲的影響,戰後初期許多工廠都遭破壞或停工。但隨著時代演進,本鎮工業亦有所變遷,民國40年,本鎮的工廠數有51間,已經超越日治時期的水準。此後數量仍節節上升,民國42年突破1百家,民國76年突破1千家,民國84年達到1,132家的高峰,之後開始減少,到民國96年,本鎮共有工廠數679家。以下茲就工業類別來逐一分析:

(一)食品工業

 戰後初期食品工廠僅次於窯業工廠,於本鎮位於第2位的工業類別,惟在民國40年只有5間,並不突出。此後數量逐漸增加,民國45年超過30家。自民國47年到75年,一直維持在30幾家的數量。民國76年以後減少到30家以下(參見表4-1.2)。

    依據民國96年經濟部的調查報告,本鎮有9家食品工廠,其中4家分布在中正三路,3家布在鶯桃路,其餘2家各分布在八德路、大湖路。[47]

(二)紡織工業

 戰後民國40年,本鎮的紡織工廠有3家。此後有一段時期皆維持在個位數字。民國67年首度突破10家。民國82年以後更突破到20家以上。民國91年的34家為最高峰。近年來則大致維持在20幾家的數字(參見表4-1.2)。

 依照經濟部於民國96年的調查,本鎮紡織工廠有20家,分別有4家位於中正三路和大湖路,3家位在西湖街,各有2家分布在二甲路與永和街,其餘散佈在永昌街、湖山路、八德路、鶯桃路、德昌二街等路段。[48]

(三)成衣及服飾品製造工業

  民國60年開始在本鎮出現1家的統計數字。此後每年大多維持在個位數。民國75年達到13家,為最高峰。近幾年則在5家以下(參見表4-1.2)。

(四)製材工業(含傢俱製造業)

 戰後初期民國40年,本鎮僅有1家製材工廠。此後有一段時期都維持在個位數字。民國67年首度達到10家以上。民國75年,超過20家。民國82至90年間,大致維持在25、26家的規模。民國91年以後開始減少,近兩年工廠數大致在8家左右(參見表4-1.2)。

(五)紙及紙製品工業

 民國59年開始,本鎮出現1家紙業相關工廠。民國73年,紙製工廠首次突破10家。民國75年為最高峰,有20家之多。民國80年代以後,則大致維持在10到20家之間(參見表4-1.2)。

 依據經濟部在民國96年的調查資料,本鎮共有10家紙製品工廠,其中3家位在三鶯路,2家位在中正三路,其餘散佈在三界公坑、朝陽街、文化路、西湖街、鶯桃路等路段。[49]

(六)印刷裝訂工業

 本鎮之印刷裝訂工廠在民國73年首度出現1家的數字。此後家數有所成長,到民國89、90年間的10家為最高峰。民國91年以後則維持在個位數字(參見表4-1.2)。

 依照經濟部於民國96年的調查,本鎮有4家的印刷裝訂工廠,其中3家位於中正三路,1家位在鶯桃路。[50]

(七)化學工業(含石油、煤製)

 本鎮之化學工業,在戰後初期到民國61年間,都在10家以下。民國62年以後,一度成長快速。民國65年突破20家,民國70年,達到30家以上。民國75年的39家,為最高峰。此後工廠數逐漸減少,民國93年以後,再降到10家以下(參見表4-1.2)。

 依據民國96年經濟部的調查報告,本鎮有7家化學工廠,包括5家石油與煤製工廠,2家化學材料工廠,其中有4家分布於大湖路,3家位於中正一路阿四巷,可說是頗為集中。[51]

(八)化學製品工業

 化學製品工廠在民國82年首度出現15家的統計數字。此後到民國96年,大致維持在10到16家之間(參見表4-1.2)。

 依據經濟部在民國96年的調查資料,本鎮共有10家化學製品工廠,其中各有2家位在二甲路和大湖路,其餘6家散佈在中山路、永吉街、德昌街、建國路、鶯桃路、中正一路等路段。[52]

(九)橡膠製品工業

 橡膠製品工廠在民國60年首次出現2家的統計數字,此後一度維持在個位數字。民國75年首度突破10家,民國91年達到15家的最高峰。民國95年以後,又減少到10家以下(參見表4-1.2)。

 依照經濟部於民國96年的調查,本鎮有5家橡膠製品工廠,有2家位在鶯桃路,其餘3家分布在福安街、中正三路、大湖路等路段。[53]

(十)塑膠製品工業

 本鎮之塑膠製品工廠,於民國74年出現2家的統計數字。此後成長迅速,民國76年突破20家,民國82年突破30家,民國92年達到43家的高峰。民國93年以後工廠數略有下降,在民國96年,工廠數僅次於非金屬礦製品、金屬製品、機械等3類工業,居本鎮所有類型工廠的第4位(參見表4-1.2)。

 依據民國96年經濟部的調查報告,本鎮有14家塑膠製品工廠,其中有4家位在大湖路,各有2家位於中正三路和永昌街,其餘6家散佈在建國路、文化路、二甲路、中正二路、德昌街、鶯桃路等路段。[54]

(十一)非金屬礦物製品工業(含窯業

 戰後初期窯業,延續自日治時期,為本鎮最重要之工業類型,共有37間工廠,佔全鎮工廠總數的72.55%,亦高居全縣首位。此後持續成長,民國51年突破百家,民國60年達到2百家,民國67年衝破3百家,民國83年達到703家的高峰。之後數量開始減少,近兩年甚至衰退到剩3百家以下。但仍為本鎮最重要的工業,工廠數佔全鎮總數的42.56%,亦為全縣同類工廠總數的56.89%,獨占性質仍強(參見表4-1.2)。

(十二)基本金屬工業

 戰後初期金屬工業,民國41年本鎮出現1家的統計數字,此後開始緩步增加,民國57年達到10家,民國83年達到19家的最高峰。之後開始呈現減少的趨勢,近4年又減少為個位數字(參見表4-1.2)。

 依照經濟部於民國96年的調查,本鎮有6間金屬工廠,有2間位於德昌街,其餘4間散佈在中正二路、大湖路、永昌街、鶯桃路等路段。[55]

(十三)金屬製品工業

 民國50年出現2家的統計數字,之後開始逐漸成長,民國70和80年代為增加最快速的時期,民國96年達到72家,為歷年最高峰,也是本鎮少數未見衰退的工業類別,並且僅次於非金屬工業(陶瓷業)、機械工業,居全鎮工業第3位(參見表4-1.2)。

 依據經濟部民國96年的調查資料,本鎮有32間工廠,其中有5間集中在大湖路,二甲路、中正三路各有4間工廠,文化路、中正一路、中湖街各有3家工廠,永昌街有2間工廠,其餘8間散佈在八德路、永和街、德昌二街、鶯桃路、中山路、西湖街、湖山街、德昌街等路段。[56]

(十四)電子零組件製造工業

 電子零組件製造工業為民國80至90年代新出現的工業類別。民國90年,本鎮首度出現1家的統計數字,民國92年達到31家的高峰,其後,則降到23家(參見表4-1.2)。

 依照經濟部於民國96年的調查,本鎮有22間電子零組件製造工廠,其中有6間集中在鶯桃路,4間位在中正三路,永昌街、中山路、中湖街各有2間,其餘6家分布在文化路、永吉街、大湖路、光復街、中正一路、二甲路等路段。[57]

 

貳、礦業

 本鎮曾經擁有煤礦和石油礦兩種礦產。前者最晚於日治時期開採,後者則於戰後初期開採。

 本鎮的煤礦主要位於鎮的北方之大湖、阿南坑地區,屬於山子腳煤田。最遲在日治初期,已有開採紀錄。[58]日治後期,本區的煤礦有較大規模的開發。

 戰後初期,本鎮有37區煤礦開採,面積有2,872.67平方公尺,另有2區石油礦,面積510.22平方公尺。民國60年代晚期,本鎮石油礦停止開採,而煤礦則於民國74年8月爆發勞資爭議後,也走入歷史。[59]

 

第三節 商業

 

 根據民國94年(2005)行政院主計處工商業普查的標準,並無商業類別,而將批發及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金融及保險業、不動產及租賃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教育服務業、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服務業、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政府服務生產者等均列入服務業的範圍。[60]本章所論述商業的定義,指的是批發及零售業,不受現行主計處定義限制。

壹、戰前商業之發展

 從廣義的商業來說,早期原住民即已經有物物交換的事實。其他族群進入臺灣之後,也使商業活動更加多元與活絡。只是目前似乎並無詳盡的資料論及到本區在日治以前的商業發展情形。

 日治時期,由於縱貫鐵路行經本區,亦使本區商業活動日趨繁盛,依據昭和7年(1932)的調查,本區從事商業者,在鶯歌地區有120戶,大湖地區有5戶。[61]

 進一步來看從事商業的種類,以昭和12年的商店會社調查資料,本區的商店會社共有327間,佔全臺北州總數的5.07%。其中以日用雜貨店的家數最多,共有43間,佔本區商店總數的13.15%;其次是藥妝顏料染料店,有40間,佔本區商店總數的12.23%;飲食店居第3,有32家,為全區商店總數的9.79%。而家數在20至30間的商店類型為穀物粉類商店、鳥獸類販店、冰店、果子麵包店,分別有28、25、25、21間店;商店家數在10到19間的包括織物被服店、燃料薪炭店、飲料店、建具傢俱店,分別有16、14、11、10間,其餘類型店都在10家以下。

 如將本區的商業與整個臺北州來作比較,可以發現以石材店和陶漆玻璃器具店最為突出,兩者在本區雖然各只有8間和6間的規模,但數量都高居全臺北州同種類商店之冠,這兩類商店的突出表現,正與本區陶瓷工業和煉瓦工業發達息息相關。[62]

 

貳、戰後商業之發展

一、概況

 戰後初期,本鎮的商店種類仍是以陶瓷石材店為特色,不過並無詳細的統計數字。[63]茲以最近兩次政府公佈的普查資料來作分析。

 民國75年,本鎮從事商業活動的店家共有616間,居臺北縣各鄉鎮市第14位,其中包括37家批發店、549家零售店、7家貿易商、23家餐旅店。

 在批發店部分,以建材批發店,以及五金品及家用器皿批發店最多,各有7間,此趨勢似與本鎮陶瓷產業發達有所關聯,其次是傢俱及裝設品批發,有6間,再次為文教康樂用品批發,共有5間。此4類的批發店即佔本鎮批發店總數的67.57%,可說是高度集中。[64]

 在零售業部份,本鎮以食品雜貨零售店最多,有218間,佔零售店總數的39.70%;其次是五金及家用器皿零售店,有44家,同時也僅次於當時北縣的6個縣轄市,居全縣第7位,為本鎮較具特色的商店;建材零售店居第3,有42間。店數在30至40間之間的商店類型有傢俱及裝設品零售店、電器零售店、布疋及衣飾零售店、藥物零售店,分別有37、35、32、32間;在20到29家之間的為燃料零售店,有23間;在10到19家之間的有農品水產品零售店、文教康樂用品零售店、化學製品零售店、車輛及其零件零售店,各有18、17、10、10間,其餘都在9家以下。

 另外在貿易商部分,有2家輸入貿易商,5家輸出貿易商。在餐旅店部分有20家影食店,3家旅館。[65]

 民國85年,本鎮商店數增加到1,063家,相較民國75年,超越三峽和瑞芳,但卻次於五股,居全臺北縣第13位。其中包括批發店179家,零售店797家,貿易商58家,餐飲業29家。

 在批發業方面,建材批發店仍居首位,有51家,並居臺北縣各鄉鎮市第12位,其中以磁磚、貼面石材批發店最多,有17家,高居全縣第5位;其次是五金及家庭日用品批發店,共有48家,亦排名臺北縣第12位,其中以陶瓷器皿批發最多,有31家,高居全縣之冠,同時也佔全縣同類批發商店的52.54%,達半數以上。第3是機械器具批發店,有28家,其中以電器批發較多,有13家。此3類商店佔本鎮批發店總數的70.95%,集中情況比民國75年更加明顯。另家數在10至19家的有化學製品批發店,有13家,在9家以下的有食品什貨批發店、運輸工具及其零件批發店、布疋服飾品批發店、文教育樂用品批發店、藥妝品批發店、傢俱及室內裝設品批發店等,各有9、5、4、4、3、2家店。

 在零售店的部分,以食品什貨零售店最多,共有165家,惟置於全縣同類商店來看並不突出。其次是機械器具零售店,有122家,以電器零售店的62家最多。第3是傢俱及室內裝設品零售店,有114家,高居全縣第4位,其中室內裝設品零售商店共有88家,更高居全縣之冠。排名第4的是建材零售店,有77家,第5的是五金及家庭日常用品零售店,有73家。其他零售店按家數多寡排名依次為運輸用具及零件零售店、文教育樂用品零售店、布疋服飾品零售店、藥妝品零售店、化學製品零售店、綜合商品零售店、燃料零售店、農畜水產品零售店、鐘錶眼鏡零售店、首飾貴金屬零售店等,各有38、31、28、27、22、19、18、13、8、5家店。[66]

 至民國97年底,本鎮從事商業的店家共有439家,再度超越五股,居全縣第12位。[67]

二、公有市場

 本鎮之公有市場係在戰後初期設立,屬於零售市場。民國40年時的攤販數共有32家,包括18家禽畜肉攤、9家果菜攤、2家魚肉攤,以及日用品、雜貨、布疋各1攤,年營業額195萬3千元。[68]

 民國69年於中正一路62巷7號現址興建市場大樓,使用樓層為地下1樓,地上3樓,市場面積為3,928平方公尺。

 民國97年8月間,為解決建築老舊問題,在鎮公所與地方里長的爭取下,列為該年度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69]鎮公所並編列1千萬元預算,進行市場地上1樓攤位、地下1樓攤位及外牆整修工程,另編列680萬元進行市場週邊道路改善工程,目前皆已完工。[70]現有攤販數145家,營業項目涵蓋雞鴨、水果、蔬菜、魚類、肉類、南北什貨、日常生活用品等。[71]

 

[1] 陳夢林,《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172。

[2] 陳培桂,《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75;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

  編審委員會編,《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桃園:編者,1984),頁46。

[3] 今澤正秋編,《鶯歌鄉土誌》,頁105。

[4] 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編審委員會編,《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頁47。

[5] 桃園廳庶務課,《桃園廳第一統計書》(桃園:桃園廳,1918),頁173、209。

[6] 桃園廳庶務課,《桃園廳第一統計書》,頁213-214。

[7] 桃園廳庶務課,《桃園廳第一統計書》,頁246。

[8] 桃園廳庶務課,《桃園廳第一統計書》,頁266、272。

[9]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臺北:臺北州廳,1943),頁121。

[10]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頁122-123、126-127。

[11]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頁140-151。

[12]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頁152-165。

[13]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頁176、178。

[14] 今澤正秋編,《鶯歌鄉土誌》,頁97-99。

[15] 海山郡役所,《海山郡要覽》(臺北:編者,1933),頁24-25。

[16] 今澤正秋編,《鶯歌鄉土誌》,頁105-106。

[17] 海山郡役所,《海山郡要覽》,頁30。

[18] 今澤正秋編,《鶯歌鄉土誌》,頁105-106。

[19] 海山郡役所,《海山郡要覽》,頁30。

[20] 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編審委員會編,《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頁48。

[21] 桃園廳庶務課,《桃園廳第一統計書》,頁279-280、295-296。

[22] 桃園廳庶務課,《桃園廳第一統計書》,頁319。

[23]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頁192-195。

[24]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頁208。

[25] 今澤正秋編,《鶯歌鄉土誌》,頁101-102。

[26] 海山郡役所,《海山郡要覽》,頁26。

[27] 盛清沂,《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卷23,商業志,頁51。

[28] 「鶯農大廈沿革碑」,民國99年4月22日鶯歌鎮公所提供。

[29] 〈組織概況〉,鶯歌鎮農會提供。

[30] 〈保險部業務內容〉,鶯歌鎮農會提供。

[31] 〈信用部服務項目〉,鶯歌鎮農會提供。

[32] 〈供銷部業務內容〉,鶯歌鎮農會提供。

[33] 〈會務股業務內容〉,鶯歌鎮農會提供。

[34] 〈推廣股業務內容〉,鶯歌鎮農會提供。

[35]  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編審委員會編,《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頁48、54。

[36]  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編審委員會編,《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頁55。

[37] 〈大溪工作站灌溉轄區〉,桃園農田水利會提供。

[38] 〈海山工作站灌溉轄區〉,桃園農田水利會提供。

[39] 〈石門農田水利會灌溉系統〉,石門農田水利會。

[40] 王國璠,《臺北市發展史(四)》(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3),頁501。

[41] 桃園廳庶務課,《桃園廳第一統計書》,頁348-349。

[4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臺北:編者,1941),頁133-134。

[4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頁47、50。

[4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頁312。

[4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頁86。

[4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頁325。

[47]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臺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Ⅰ)》,(臺北:編者,2008),頁

  1-17。

[48]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臺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Ⅰ)》,頁134-152。

[49]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臺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Ⅰ)》,頁337-344。

[50]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臺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Ⅰ)》,頁385-417。

[51]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臺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Ⅱ)》,頁1-23。

[52]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臺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Ⅱ)》,頁62-72。

[53]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臺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Ⅱ)》,頁145-152。

[54]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臺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Ⅱ)》,頁184-227。

[55]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臺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Ⅱ)》,頁423-428。

[56]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臺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Ⅲ)》,頁44-94。

[57]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臺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Ⅲ)》,頁1-43。

[58]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桃園廳下山仔腳煤田調查報告》(桃園:編者,1912),頁79-80。

[59] 《聯合報》,1985年8月11日,第2版(地方版)。

[60] 〈行業名稱及定義〉,行政院主計處提供。

[61] 今澤正秋編,《鶯歌鄉土誌》,頁94。

[62] 臺北州內務部勸業課,《臺北州商工調查》(臺北:編者,1939),頁121-132。

[63] 盛清沂,《臺北縣志》,卷23,商業志,頁25。

[64]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七十五年臺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臺北:編者,1988),

  第13卷,臺北縣,頁70-71。

[65]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七十五年臺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13卷,臺北縣,

  頁70-75。

[66]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臺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臺北:編者,1998),

  第14卷,臺北縣,頁86-97。

[67] 〈97年12月臺北縣商業登記家數與資本額統計表〉,臺北縣政府經濟發展局提供。

[68] 盛清沂,《臺北縣志》,卷23,商業志,頁26-27。

[69] 〈97年度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市場補助計畫〉,臺北縣政府經濟發展局提供。

[70] 鶯歌鎮公所,《鶯歌鎮公所為民服務手冊》(臺北:編者,2009),頁18。

[71] 〈鶯歌鎮鶯歌公有零售市場沿革〉,臺北縣政府經濟發展局提供。

閱讀 : 8271
https://www.沃華科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