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18 四月 2016 00:10

鶯歌鎮志:【卷六 文教篇】第一章 教育行政與設施

卷六 文教篇 

   本鎮自來即為製陶重鎮,從歷史發展軌跡上來看,即在農業、工礦業之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商業重鎮,尤其在陶瓷藝術逐漸興起,陶瓷博物館興築之後,本鎮產業更邁入以觀光產業為主之經濟體。在這歷史演變過程中,教育與文化在文化提升與產業轉型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推動角色。本篇擬由教育與歷史文化兩方面著手研究撰述,進而呈現本鎮文教發展之真實面貌。

第一章 教育行政與設施


第一節 教育行政與學校制度

壹、戰前教育行政與學制

一、日治以前

 臺灣教育之記載始於明末,時荷人、西班牙人分據臺灣南北。

 荷人在臺之教育未及於北部,與本鎮無任何關聯。而西班牙人於明末佔領臺灣北部,當時由宣教師在淡水進行傳教事業,[1]然其教化範圍是否涵蓋本鎮亦無相關記載。明末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其教育事業並不及於北部。

 清治,地方設書院、義學、社學、民學,共同肩負教育事業,民學(即書房、私塾)之設置最普遍,是幼童受教育最主要之場所。本鎮並無設置書院,至於義學或社學,亦無資料可循,雖然淡水同知管內曾設置過18所義學,然其所在位置及實際運作情形已無可考。[2]至於民學為私人設置之初等教育機構,是幼童受教育之場所,或為士子在自宅開設,或鄰里宗族捐資並提供教學場所,教授傳統四書五經。[3]由於民學遍佈各角落,因此本鎮應有民學之設置,惟缺乏資料已無可考。

二、日治時期教育行政

 明治28年(1895)日人據臺初期,在總督府民政局內設學務部長管理教育。翌年,為強化教育行政組織,民政局下設學務部,其組織如下:[4]

 明治30年,中央教育行政仍如上述,而地方教育行政則由內務部學務課管轄。明治34年,民政部下設總務局學務課,地方學事則由總務課負責。[5]其後,隨著總督府官制修正,教育行政屢有變革。大正15年(1926),總督府成立文教局,下設庶務係、督學室、學務課、社會課4課。昭和4年(1929),文教局增編為5課,至昭和12年學事行政統屬關係,圖示如下:

 昭和16年,其組織再分為學務、編修、社會3課,督學1室,庶務1係。昭和18年,文教局增設練成課,取消督學室併入學務係,翌年,再縮小編制,至投降前僅存庶務係,以及教學、援護兩課。[6]

三、日治時期之學制

   日治時期臺灣的學制系統,隨著總督府治臺政策及教育政策的轉變,大抵可分為3個時期:

(一)明治28年-大正7年:綏撫時期,即教育試驗期

 本期除創設醫學校外,小、公學校、教育所及番人公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設立,為教育發展重點。大抵本期臺灣臺、日人初等教育學制為:(1)臺人:四年制公學校、六年制公學校、二年制公學校實業科(2)日人:尋常小學校、高等小學校、尋常高等小學校、補習科等。

(二)大正8年-昭和11年:同化時期,即教育確定期

 本期以「同化政策」、「內地延長主義」為教育方針,並頒布「臺灣教育令」、「臺灣公立幼稚園規則」。此外,實業教育仍為此期之教育重點。此期學制大抵可分為:(1)幼稚園(2)小學校、公學校(3)高等科、補習科、實業補習學校(4)高等女學校、中學校、實業學校(5)師範學校(6)高等學校。

 大正10年「臺灣公立幼稚園規則」頒布後,幼兒教育機構乃一一設立。[7]

(三)昭和12-20年:為皇民化時期,即教育改變時期

 本期因戰爭需要成立「皇民奉公會」,推行皇民化運動。[8]除了成立「鍊成所」推廣教育外,更加強推行日語,獎勵日語家庭,各地紛設國語講習所及簡易國語講習所。[9]昭和16年「國民學校令」廢止了小、公學校,一律稱為「國民學校」。

 

貳、戰後教育行政與學制

一、教育行政

 戰後初期,臺灣教育行政採三級制,即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廳、縣教育科局等3級制度,並於各縣政府設教育科,轄教育相關之事務。至民國45年,行政組織再次調整,教育科下設國民教育股、中等教育股、社會教育股,執行與教育相關之事務。教育科下掌理的教育機構包括:縣立幼稚園、縣立國民中學、縣立中學校、縣立職業學校、縣立圖書館、其他教育機構。民國50年教育科下復增設督學室。

 依據各縣市政府組織之規定,教育科設科長1人,督學4人,並設下列3股,其職掌如下:

   (一)中等教育股:教育行政、中等教育、學校視導、教職員任免審查考核

                     獎懲、學生成績之考查、學生學籍之審核、學校教育統

                     計、學校衛生、學校代辦費等收支稽核、學生獎學金就

                     學輔助審核、校舍修建設備案件審核招標驗收、學生校

                    外生活指導。

   (二)國民教育股:幼稚教育、國民教育、教育輔導研究、學校教育統計、

                     學校衛生、學校教員之任免審查考核獎懲、學校教員檢

                     定、學校行政、家長會費之收支稽核、校舍修建之審查

                     招標驗收、學生就學輔助費審查、其他有關國民教育事

                     項。

   (三)社會教育股:社會教育、體育運動、國語普及、戲劇團體、影戲院之

                     登記管理、補習教育、電化教育、書刊檢查、文化宣傳

                     及青年活動、其他有關社會教育事項。

 

 民國57年全臺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制度,8月1日起縣政府教育科再次調整,其後,因應臺灣整體教育環境的改變而屢有變更。及至民國98年,臺北縣教育局的組織編制為:局長、副局長之下,依業務設9科5室,即國小教育科、中等教育科、幼兒教育科、社會教育科、特殊教育科、學生事務科、永續環境教育科、新住民文教輔導科及教育研究發展科等9科;督學室、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及政風室等5室;另有4個所屬機關分別為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家庭教育中心、體育處及各級學校,其中體育處下,尚轄有分別為板橋、新莊及樹林體育場3個體育場。[10]

 

二、學制

 戰後初期學制與今日有別,因應失學民眾特設補習教育學校。民國57年,實施國民義務教育以後,臺灣學制大致分為學前、初等、中等、高等及特殊教育等5大類:(1)學前教育:4-6足歲幼童幼稚教育(2)初等教育:6-12歲學童國民小學教育(3)中等教育:12-15歲國民中學教育、高級中學、高等職業學校、2-5年制專科或師範教育學校(4)高等教育:大學獨立院校、師範教育、專科學校、醫學藥學、研究所等(5)特殊教育:分為初等教育(小學部)、中等教育(初級部、高級部)。

 為配合時代轉變,學制經過多次變更,民國72年教育部個別就幼兒教育、國民教育、技藝教育、學術教育、師範教育、社會教育、特殊教育等,進行學制改革。及至民國98年,全臺現行學制系統概如下圖:

三、各級學校行政

 至於各級教育行政組織及職員編制,依循教育部訂定的法令及規章執行,各級教育相關的法令、細則,隨著時間不同,經過數度修訂,為避免贅述,簡述於下:

   (一)幼稚園:依據民國70年11月公佈〈幼稚園教育法〉及民國72年5月公佈、85年修正〈幼稚園教育法施行細則〉辦理,課程則依《課程標準》規定辦理,幼稚園的教學課程包括健康、遊戲、音樂、工作、語文等5項。

(二)國民小學:依民國68年5月公佈《國民教育法》及民國71年5月公佈、93年修正之〈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辦理。課程亦經多次修訂,目前施行的是民國92年1月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伍、學習領域〉規定,開設國小課程。

(三)國民中學: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教,依據〈臺灣省中等學校組織法〉運作,民國73年6月該組織法廢止,行政組織改為依據〈國民教育法〉辦理,以迄於今。至於課程的設計亦經多次修改,目前施行的為民國92年1月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四)高級職業學校:民國69年以前係依照〈修正職業學校規程〉及〈職業學校法〉的規定辦理,民國69年9月以後,則依〈職業學校規程〉、〈職業學校法〉之規定辦理。課程方面,依〈農業、醫事、工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的規定開設課程。綜合高中部分,依民國85年〈試辦綜合高中實驗課程實施要點〉,及民國91年《綜合高中課程綱要》之規定辦理。

(五)社會教育:社會教育係教導社會群眾之教育事業,在行政上中央為教育部,地方縣市為教育廳或教育局。施教對象為全體民眾,而教育內容則包羅萬象,如語文教育、生計教育、政治教育、健康教育、禮俗教育、康樂教育、藝術教育、科學教育等類都含括在內。

 

第二節 教育設施

壹、學前教育機構

一、戰前之學前教育機構
   (一)幼稚園

 幼稚園乃幼兒保育之學前教育機構。日治時期幼稚園之設置,始於明治30年(1897)設於臺南縣,其後總督府陸續頒布幼稚園相關設立辦法及規則,至大正12年(1923)3月頒布「臺灣公私立幼稚園官制」後,有關幼稚園規則大致完備。[11]然當時幼稚園之設立以保育日人幼童為主,臺人幼童仍以書房為主要學習場所。

 終日治時期全臺幼稚園之設立,計達95所。[12]以昭和16年度為例,臺北州海山郡之幼稚園設施,截至昭和10年(1935)僅1所,[13]並非位於本鎮,因此,本鎮並無幼稚園設施。

   (二)書房、義塾

 學前教育除了幼稚園之外尚有書房教育,然受總督府的禁制與管理。其後公學校一一設置,書房數乃逐年降低,至昭和15年全臺書房僅餘17所。[14]

 據可尋得之資料顯示,日治時期海山郡有書房1所,成立於大正11年4月,名為「大有書房」,該書房於位於「海山郡番地內插角一六之一番地」,行政轄區屬於今三峽鎮。[15]

 而本鎮之書房設置,昭和初年中湖里葉光鉛宅,曾設立漢文書房,即由地方士紳出資興建平房舍一棟為教學之用。昭和4年,尖山公學校附設漢文書房,昭和5年改稱「大湖書房」,至昭和7年經臺灣總督府認可,更名為「尖山公學校大湖分教場」,[16]即今中湖國小前身。

(三)保育機構

 本鎮雖無幼稚園,卻設有短期的保育園。保育園屬於社會事業中兒童保護項下的一部分,州由州教育課管轄,郡則由庶務課主其事務,街庄由庶務係(股)吏員或街庄役場書記,以及地方福利委員從事該業務之進行。臺北州海山郡在昭和16年時,保育園計51處,而鶯歌鎮內由於無統計資料之記載,無法得知保育園設置之情形。[17]

 

二、戰後之學前教育機構
 幼稚教育係指2-6歲至入國民小學前之兒童,在幼稚園所受之教育。幼稚教育以達到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為宗旨,目的在達成:(一)維護兒童身心健康(二)養成兒童良好習慣(三)充實兒童生活經驗(四)增進兒童倫理觀念(五)培養兒童合群習性等目標。民國40年代以來,全臺各地普遍設置托兒所、幼稚園,以協助農民於農忙時期照顧幼童,及至50年代,設置情況更普及。民國70年以前,幼稚園之設置係依民國32年頒布之「幼稚園設置辦法」辦理,及至民國71年5月以後「幼稚教育法」、「幼稚園教育法施行細則」、「私立幼稚園獎勵辦法」相繼公佈後,取代「幼稚園設置辦法」沿用迄今,[18]各法規中對董事機構、園長、教師、職員、保險、經費、財產、經營及獎勵辦理都有明確的規定。幼稚教育之課程標準,由教育部訂定。目前幼稚園分為公立、私立兩類,由直轄市、縣 (市) 政府設立,或由師資培育機構及公立國民小學附設者為公立,其餘為私立。

 本鎮學前教育機構在戰後相繼設立,至民國98年資料顯示,全鎮公立幼稚園、托兒所計10處如下表:

 上表中,「10、鶯歌鎮立托兒所」為鎮內其他分所的總稱,收託北鶯、南靖、二甲、鳳鳴、中湖、西鶯、同慶、永昌、尖山、建德、二橋等社區的幼兒(參見本志卷五社會篇第二章第二節「表5-2.13 鶯歌鎮公立托兒所之名單」)。

 上述鶯歌鎮立托兒所係本鎮為推行兒童福利政策,並協助婦女就業,於民國64年起相繼成立11個社區托兒所,民國85年4月合併成為鎮立托兒所,為一個獨立課室,並以鶯歌鎮中正堂為聯合辦公室。民國91年遷入鶯歌鎮立圖書館大樓,統籌托兒所行政、保育、衛生保健等3大業務。該所置專任所長1名,設行政及保育2組,各派兼任組長1名(由保育員兼任),專任護士1名,保育員及助保員17名,9個分所分設於各里,收托人數已超過370人,提供鎮民收托兒童服務。目前鶯歌鎮立托兒所已於民國99年1月,遷入新建校區(地址:鶯歌鎮大湖路336號)。[19]

 本鎮托兒所收托對象為設籍鶯歌鎮,且年滿3歲至6歲之幼兒,對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婦女之子女、身心障礙幼童、或家長為身心障礙之幼童、原住民幼童、 家境清寒、單親幼童等,提供特別的優惠與照護。托兒所除在餐點、保險、交通、衛生保健上提供最佳的服務與保障外,在教學課程上亦務求多元化與全方位教學,且將本鎮風情文化融入課程內容之中,開設陶藝、美勞等課程,除提供幼童一處溫馨、愉悅、安全的學習環境,亦對本鎮陶藝發展奠下基礎。[20]

 

貳、初等教育機構

一、戰前之初等教育機構  

 明治28年6月15日,總督府學務部設於大稻埕,為日治時期教育之始。翌年3月,總督府發布「臺灣總督府直屬學校官制」,全臺設14個國語傳習所,開始展開日語教育,其後「臺灣公學校令」及「臺灣公學校官制」發布,將國語傳習所改為公學校,開始進行初等教育。

 公學校除了基礎初等教育之外,並曾設置過速成科、補習科、實業科、高等科等,補習或實業科修業時間不定,高等科即6年畢業後再修業2年。

 公學校初等教育課程主要以國語(即日語)為主,兼授修身、作文、讀書、習字、算數、唱歌、體操、漢文等,而高等科主要教授實業課程,以培育實業人才。課程針對不同需求,經過數度修改,並依地方差異加授手工、農業或商業等課程。

 昭和16年3月,依「國民學校令」全臺小、公學校均改為「國民學校」,昭和18年3月,全臺一致實施義務教育。

 終日治時期,本鎮僅有2所初等教育機構,玆就學校之沿革概況略述於後:

(一)尖山公學校

尖山公學校即今鶯歌國小前身,創於明治40年,稱為「三角湧公學校尖山分教場」(今三峽國小分校),為鶯歌第1所學校,成立於鶯歌尖山埔十一間仔對街。學校初為四年制,大正2年變更為六年制,並設有高等科(實業教育)。當時學區包括現今之鶯歌鎮、樹林鎮柑園、大溪鎮中興等學區。

明治44年獨立為「尖山公學校」,昭和4年尖山公學校講堂落成(圖像6-1.1),並附設漢文書房,該書房兩年後更名為「尖山公學校大湖分教場」。昭和16年3月,學校名稱更改為「鶯歌國民學校」,昭和19年附設高等科。戰後屢次更名,即今日「鶯歌國民小學」之前身。[21]

 玆就學校設立至日治時期結束,該校之校長表列於下:

 (二)尖山公學校大湖分教場

 該校原為鶯歌庄同風會借用葉光鉛宅第設立之「漢文書房」(又稱「改良書房」),昭和4年成為尖山公學校附設之漢文書房,昭和5年改稱大湖書房,昭和7年經臺灣總督府認可,成為尖山公學校大湖分教場,更名為「尖山公學校大湖分教場」,為鎮內第2所初等教育機構,[22]昭和17年正式獨立為「大湖國民學校」,編為六年制之學校,即今中湖國小前身。

 玆就昭和7年、昭和11年,本鎮2所初等教育機構「尖山公學校」、「尖山公學校大湖分教場(分校)」之概況,表述於下:

 

二、戰後之初等教育機構  

 戰後,本鎮初等教育機構除了延續日治時期2所學校並更改名稱之外,分別於民國40、70、80年代,又陸續設立了5所學校,至96學年度為止,國民小學計7所,班級數共248班,學生數共有7,540人,其中男生為3,983人,女生有3,557人,教師數396人,職員數共有23人。

 玆將各校民國98年的基本概況簡列於下表:

以下就各校概況簡述之:

(一)鶯歌國民小學

 鶯歌國民小學前身即「尖山公學校」(創立於1907年)、「鶯歌國民學校」(詳上文)。戰後學校名稱改為「鶯歌國校」,停辦高等科,並成立「鶯歌初級中學」。國民政府遷臺時,該校曾是部隊駐紮處,民國39年開始實施中華民國學制,45年設置二橋分校(民國54年獨立為二橋國小)。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學校名稱復更改為「臺北縣鶯歌鎮鶯歌國民小學」,及至民國68年該校班級數高達72班,人數亦突破4千人,為本鎮規模最大之學校,其後,隨著其他國小的設置,學生人數呈現遞減情形,民國98年全校計有67班。

 該校之設施在歷任校長努力下,歷年有增建及修繕,凡學校的任何軟硬體設備均相當齊全,同時亦將本鎮的陶瓷藝術融入學校建築,形成今日極富特色之校園景觀(圖像6-1.6 ~ 6-1.9)。

 在教學方面,學校除小學基礎教育之外,另設有附幼、特教班、資源班及學生社團,教學中更融入陶藝課程突顯本鎮特色,校內設有「和成紀念圖書館」,更提供學生學習之便利,堪稱為一個全方位的教學環境。

 百年來該校師生不論在學業、生活競試或體能競賽方面,榮獲過全臺、全縣甚至鎮內各項競賽優勝成績,[23]堪稱百年之榮耀。在創校百週年之際,該校出版紀念特刊《鶯歌國小百週年校慶紀念特刊》,保留珍貴之歷史紀錄。[24]

玆就戰後至民國98年,該校歷任校長表列於下:

(二)中湖國民小學

 該校原為地方士紳所興建教授漢文之書房,其後經臺灣總督府認可,成為尖山公學校大湖分校,繼之於日治晚期(昭和17年)獨立成校,由岡野直擔任首任校長,[25]即今中湖國小前身。戰後,該校仍沿用舊名稱「大湖國民學校」,至民國37年2月再度更名為「臺北縣鶯歌鎮中湖國民學校」,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教時,復更改為「臺北縣鶯歌鎮中湖國民小學」以迄於今。

 該校設置之初,學校學級編製屢増,由二、三、四、五年制學級,最終成為編製完整之六年制初等教育機構。至民國54年9月,該校已經擴展至7個班級,其後繼續擴展規模,至民國97學年度,全校共有普通班12班,啟智班1班,幼稚園2班,補校3班,教職員工30位,學生367人。

 在歷任校長前瞻性的規劃與經營下,學校硬體設施上計有普通教室、專科教室(美勞、電腦、自然教室)、教職員辦公休息室、圖書室、輔導室、資源教室、健康中心、合作社、視聽教室、音樂教室、活動中心暨跆拳道館等。

 在教學上,學校依據長期發展計畫,培養更優良之師資,並秉持著創新突破之教育理念及教學方法,加強生活教育,提升教育品質,創造1處和諧的校園之外,更藉由推展陶藝教學,營造出1個極富地方鄉土特色之校園環境。此外,該校更與社區密切合作,推展社會教育,同時舉辦各項藝能活動,培養學生成為優秀之人才。

 該校由於努力推展跆拳道運動,校友黃秋琴曾於民國84年,在「1995年菲律賓舉行的世界盃跆拳道錦標賽」獲得鰭量級金牌,民國87年亦在世界盃跆拳道錦標賽榮獲銅牌。校友楊淑君亦曾贏得亞青錦標賽金牌、世青銀牌、韓國公開賽金牌、世界大學錦標賽金牌、北京奧運第4名等殊榮。校友曾珮華亦曾獲得釜山亞運銀牌,及卡達杜哈亞運銀牌等獎項,3人分別為國家及學校贏得特殊榮耀。[26]

 玆就戰後該校歷任校長資料簡列於下表:

(三)二橋國民小學

 民國45年3月「鶯歌國民學校二橋分校」成立於尖山腳下。該校之設立,主要是因為二橋地區學子日漸增加,且需要遠赴鶯歌國小就學,因此有倡設學校之建議。民國44年「建校委員會」成立,經地方人士奔走下,終於購得現址成立學校。該校民國49年8月,經臺北縣政府核定奉准獨立為「二橋國民學校」,為本鎮第3所初等教育機構,亦為戰後成立的第1所小學。民國57年九年國教該校改為「臺北縣鶯歌鎮二橋國民小學」沿用迄今,同年二甲里住民林高吉捐款設置「榮鄉獎學金」,開創本鎮設置獎學金之先例。

 該校在編制上包括教務處(教學、課發、學籍、資訊4組)、學輔處(生教、體衛、輔導、特教4組及健康中心)、總務處(事務、出納、文書3組及工友)、幼稚園等。在歷任校長籌劃以及地方機關團體協助下,學校教育設施及體能、遊樂設施、消防設備等一應俱全,民國92年5月更獲鄭宗培會長捐贈,使校門口「陶甕」得以建成,形成學校非常特殊之景觀(圖像6-1.9)。

 學校本著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愛心、耐心,從生活教育著手,以培養建康、快樂、有多元成長能力的孩子為宗旨。為達到此目的,除確實執行課程標準及上級教育政策外,亦採親師合作,規劃各項學藝及體能活動,使學童身心能順利正常發展。在多元教學下,學校學童不管在語文、學業競試,或球類運動、繪畫、陶笛、合唱、平面設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收穫及成就,分別在不同年度獲得全國及全縣優勝之獎項,其中尤以合唱團及陶笛隊經常獲邀至各地演出,為該校贏得相當大的榮耀(圖像6-1.11)。

 該校除了注重學童教育及身心全方位發展之外,亦承辦縣級或鎮內各項重要活動,近年來更注重國際間文化交流活動,經常有來自其他國家之學校團體蒞校參觀訪問,為本鎮贏得美譽。

 該校在民國89年8月成立附設幼稚園,及至民國95年,學校已有50年歷史,民國90年代以來,全校師生人數已經超過8百人,學校在穩定中逐步發展,是1個相當優良的學習場所。[27]

 玆就該校歷任校長資料簡列於下表:

 

 

 

(四)鳳鳴國民小學

 民國71年8月該校成立於永和街,名稱為「臺北縣鶯歌鎮鳳鳴國民小學」。設立之初曾寄籍鶯歌國小上課,民國72年9月才遷回今址上課,計18班。民國78年該校成立啟智班,發展至民國80年度,學校編制已高達75班,教職員121人,學生數達3,445人,為歷年來最多之紀錄。其後學生人數遞減,尤其在民國87年永吉國小設立後,才紓解了學生人數壓力過大的問題,縣政府也逐漸落實小班小校的政策,因此至民國97年,學生人數減至1,226人。

 該校佔地3.4126公頃,由於校地廣闊學生活動空間大,加上注重校園綠化美化,因此學習環境佳。爲了提供學生優質的學習環境,特別在校園中規劃出彩蝶屋教學園區、獨角仙復育區、植物教學園、羊咩咩的家、鳳鳴鐵馬道、生態池等自然生態園區。

 該校在校園環境的營造上,設立了7大目標:(1)多元、豐富的學習樂園(2)整潔、美觀的教學環境(3)安全、實用的校園設施(4)培養具愛心奉獻之教育夥伴(5)有熱忱、活力之義工組織(6)培養注重倫理、溫馨和諧的校園文化(7)實施鶯歌地方鄉土教育建立學校特色。

 此外學校還推動「我愛閱讀」活動,逐年豐富班級書籍及圖書館藏書外,亦出版多種相關刊物(圖像6-1.14),提供學童1個優良的閱讀環境。為了尊重多元文化,學校還辦理新住民「多元學習輔導」、「多元文化教學研習」、「新住民親子共讀活動」等,以充實教師多元文化的知識,協助新住民及其子女適性發展,融入臺灣社會,並運用志工資源,成立新住民關懷站,協助外籍配偶生活適應,對本鎮新住民進到社會關懷責任。

 由於學校具有豐富多元的社團,包括直笛隊、跆拳道、田徑隊、舞蹈隊、節奏樂隊、桌球社、直排輪社、圍棋社、棒球隊等社團,因此,在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28]深獲鎮民肯定。

玆就該校歷任校長資料簡列於下表:

 

(五)建國國民小學

 民國78年8月1日學校正式成立,稱為「臺北縣鶯歌鎮建國國民小學」,並調派陳松琩先生為首任校長,翌年4月10日舉行奠基動土典禮,至民國80年8月,由鶯歌國小接收26班學生,在新校址正式上課。

 該校成立時間雖較晚,但是自民國80年代以來,不管在學校各部門的增設,或是教學課程內容的加強,都努力尋求突破。民國82-86年間陸續成立管樂團,民國94年改為爵士樂團;辦理成人教育班19班次,受惠學生達650人次;開辦夜間補校3班,學生人數80人;開辦幼稚園,招收2班幼兒學童;開辦自立午餐;成立民俗技藝團,扯鈴及舞獅隊。民國92年8月昌福國小成立後,學區劃分撥出6個班級;翌年,建置蝴蝶網室及水生生態池;民國94年7月,由於學區再度調整劃分,將南鶯里1-4、13-20鄰調為自由學區;民國97年起調為建國國小學區。

 在學校規模發展方面,成立以來即日漸擴展,學生人數至民國90年,達到最高紀錄2,002人,教職員數99人,其後再呈現遞減趨勢,及至民國97年,學生人數為1,310人,教職員數79人,已縮小至最最高紀錄時的2/3規模。目前學校除了小學教育計44班外,另設有補校、附設幼稚園以及資源班,幼稚園曾獲93年度評鑑績優獎項,成果豐碩,建國國小於民國94年與98年榮獲校務評鑑「特優」之殊榮。[29]

 由於該校注重教學課程內容的提升,校內「課程發展委員會」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各年級課程計畫與內容,均由本會肩負起規劃責任。全校在課程規劃特色上,著重在鄉土教學、陶藝教學、英語教學、資訊教育、母語教學及生態教學等,致力於將該校塑造成1個優質的學習環境。

 玆就該校歷任校長資料簡列於下表:

(六)永吉國民小學

 民國87年8月1日該校正式成立奉准招生,稱為「臺北縣鶯歌鎮永吉國民小學」。

 民國80年代,臺北縣政府為提昇教育品質,落實小校小班之施政理想,乃依據各地區就學需求,陸續規劃增設新校,以均衡教育資源,營造完善教學環境,達成精緻教育理念。本鎮由於鳳鳴地區的發展,致使人口壓力加大,爲配合大鳳鳴地區都市計畫需要、解決永吉里學童來往於鶯歌國小交通不便,以及紓解鳳鳴國小學生人數過於飽和等問題,臺北縣政府於民國84年核派原任濂洞國小校長劉建堂先生籌備創校。第1期校舍工程於民國86年4月動工,民國87年8月1日奉准招生。而工程仍持續進行中,87年11月完工,及至89年8月才取得使用執照。

 該校自87年立校以來,學校教職員及學生數,由436人逐漸增加至民國92年度595人,其後人數遞減,民國97年為506人。學校至民國97年先後經歷過3任校長,首任校長劉建堂任內,完成創校招生及主建築興建;第2任校長曾坤輝更進一步完成水電、污水下水道、第1期校舍、校園排水、運動場周邊設施、校園綠化美化、遊戲安全防護設施、臺北縣南區教師研習中心等校園景觀及硬體設施。此外還建置了校園網路,民國91年12月更完成教室多媒體環境的設置。第3任校長陳淑玲更在前兩任校長基礎上,繼續進行無障礙設施、運動場及綜合球場之整建工程,進而創造1處環境優良的學習場所。

 該校在教學上,主要以推動九年一貫課程、落實生活道德教育、發展學生多元智能,以培養品德能力兼備之兒童。在方法上本著推展兒童閱讀運動、營造資訊學習環境,並推廣重視生命教育,期使學童養成人文科技兼容並蓄,達成全人發展的教學目標。除了校內教學外,學校亦提昇教師教學知能,並開放學校社區資源,進而融合社區邁向全人發展。

 玆就該校歷任校長資料簡列於下表:

  

(七)昌福國民小學

 民國76年鶯歌國小高銘熾校長擔任該校設校籌備主任,總務主任趙福來策畫進行校地徵收。民國88年8月1日正式奉准設校,稱為「臺北縣鶯歌鎮昌福國民小學」,是鎮內最晚設置之初等教育機構。

 該校校地面積1.8148公頃,首任校長李明生。民國90年第1期校舍工程開工,民國92年校舍完成正式啟用,同年9月招收24班學生開始上課。民國95年8月1日,李麗昭校長接任第2任校長,奉准設立資源班1班。及至民國98年學校規模為教職員工編制58名、學級數34班、學生人數計1,035人。

 該校學童中特殊學生人數佔全校學生總數22.36%,[30]因此該校的教學難度相對提高不少。而在兩任校長努力之下,已逐漸將創校理念落實於教學上,亦即以學生為本位,經由全人教育,啟發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學習、適性發展、健康成長,並提供學童1個充滿創意、健康、關懷、愉悅的學習環境。

 玆就該校校長資料簡列於下表:

  

參、中等教育

 本鎮中等教育機構計4所,國民中學3所、高級工商職業學校1所,茲就各校基本資料表列於下,並就其沿革發展概況簡述於下:

 

 

(一)鶯歌國民中學

 該校創於民國35年9月1日,稱為「臺北縣鶯歌初級中學」。民國57年改制為臺北縣立鶯歌國民中學,係當時本鎮唯一的國中。

 戰後,本鎮並無中學教育機構,學生需遠赴相鄰之鄉鎮就讀,往來交通相當不便。民國35年8月,廢除鶯歌國小高等科而設置該校,臺北縣政府指派鶯歌國小校長王茶波兼任該校校長,9月開始招收新生,因校舍尚未完成,假鶯歌國小上課,及至民國36年9月新校舍完竣,才遷回現址上課。

 民國62年該校開設夜間補校,學校規模最大時,曾達到102班之多。民國84年尖山國民中學成立,由該校移撥一年級學生6班,民國86年鳳鳴國民中學成立,由該校移撥一年級學生14班,民國88年完成學生移撥及超額教師分發,才稍微緩解學生人數的壓力。該校於民國88年8月成立附設幼稚園,該園榮獲北縣93學年度公私立幼稚園評鑑特優。及至民國97年度,該校計有教職員156 人、學生人數為882人。

 由於該校位於鶯歌鎮文化中心點的陶瓷老街上,交通便利、人文資源豐富,附近有陶瓷博物館、圖書館及著名陶瓷場,加上該校各項設備完善、活動空間亦寬敞,校內更有館藏達到13,711冊之圖書館設施,因此不啻為1個優良之學習環境。

 首任校長為陳茶坡先生,歷任校長有王會尚、林添富、宋錫純、宋金印、梅志潔、葉達光、何維孝、趙永福、周紹民、李富光、裘松釗、黃玠、林昭穆、翟姿桐等先生女士,現任校長為池勝源先生。

 在歷任校長傳承之下,該校辦學主要本著因材施教、五育並進、造就人才之理念,將學校建構成一優質型學校。在教學上,則本著多元化、卓越化、現代化、人性化、親情化、績效化、前瞻化等原則施教,期能開發學生潛能教學,增進教學品質設備,迎合未來發展,提供優質服務規劃,打造學校快樂、健康、活潑、學習、和諧、進步的遠景。

 

(二)尖山國民中學

 尖山國中係本鎮第2所國民中學,民國78年9月成立設校,校名為「臺北縣立尖山國民中學」。在籌備階段即由鶯歌國中負責設校事務,民國83年2月,臺灣省政府正式指派隋邦銳擔任籌備主任暨首任校長,翌年8月招收第1屆新生。

 該校學區劃分包括(1)鶯歌鎮:南靖里 尖山(1、3-12、15、16鄰)二橋、二甲等里(2)自由學區-尖山國中及鶯歌國中:尖山(2、13、14鄰)、東鶯等里。學校之規模發展至民國98年時,每個年級5班全校計15班,師生共計 442 人,為本鎮規模最小之中學。  

 該校之教學特色,自民國86年8月起,即設立第1屆技藝班1班(三年級),注重技藝教育,期使學生學得一技之長。至民國92年8月,技藝班共成立了7屆。民國98年9月,學校增置資源班1班,正式特教教師1位,針對特教學生施與特殊教育。

 該校在教學上,力求營造1所 「尚精緻、富創意、重實踐、能友善、勤服務、求卓越」 的優質學校,以即以學校為本位、學生為依歸,著重親師合作、適性發展、知識管理、社區共榮、科技創新、多元成就等為目標,創造精緻的教學環境,並以永續發展為願景,期形塑卓越的學校文化。[31]

 玆就該校校長資料簡列於下表:

 

  

(三)鳳鳴國民中學

 由於本鎮工商發展快速,鳳鳴地區人口迅速增加,然本區學生仍需遠赴鶯歌國中就讀,基於繁榮地方及社區建校的理念,民國78年由鶯歌國中校長裘松釗兼任籌備主任籌設建校事宜,81年8月臺北縣政府核派黃慶陽校長為籌備主任。

 在校舍興建過程中,曾面臨搬遷、工程發包不順等困難,因此延遲至民國86年8月才正式招生,足見創校之艱辛。其後,在趙靜苑校長任內,積極推動校園綠美化、營建無障礙校園、強化校園安全,並獲教育部補助興建社區化風雨教室,除提供學生運動使用外,亦提供鳳鳴地區民眾休閒活動的空間,獲社區民眾高度肯定。及至民國98年度,該校教職員計61人,班級計有24班,學生數783人。[32]此外該校並設置附設幼稚園。

 學校在歷任校長帶領下,成立學科資優團隊,實施晨間閱讀、辦理升學講座,藉此提升教學品質,教學方面力也求強化閱讀,並以品格教育為重點,注重學生生活常規之品格教育,進而落實全人教育理念。此外,在環保教育以及體能教學方面,亦極力推廣,曾獲選為體育重點學校,取得技擊教育補助充實設備,並進行選手訓練,而獲得總統盃等獎項。另外,跆拳隊、籃球隊等亦有突出之表現頻頻獲獎。

 該校在校務發展上不遺餘力,因此獲得各類殊榮,包括有:(1)教育部: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學校、資訊種子學校、健康與體育促進學校等(2)全國性:全國服務學習楷模校(3)臺北縣:臺北縣電腦示範學校、鄉土教學績優、雙語情境績優、中輟生輔導復學績優、點線面整潔美容楷模、拳擊體育重點學校等等的榮耀,[33]備受學生及社區民眾之肯定。

 
(四)鶯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民國86年該校正式成立,為全臺唯一的縣立高職,稱為「臺北縣立鶯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鶯歌以陶藝聞名,早在民國76年,時任縣議員之蘇有仁先生,即在議會中建議在本鎮設立1個陶瓷專業的職業學校,[34]惟當時面臨諸多執行上的難題,未獲縣政府推動設立。及至民國82年9月,臺北縣政府為提升陶瓷研究風氣,進而將產業文化融入教育以厚植人力資源,才召開第1次籌備會議。民國83年5月獲得臺灣省政府同意籌備設校,決定設立一所以陶瓷為主軸的高級職業學校,於是積極成立鶯歌高職籌設委員會及諮詢委員會,進行校園整體規劃,第1期建校工程於85年3動土開工,建校總經費約13億3千餘萬元,校地面積4.5991公頃。[35]

 86年7月正式招生,並由林國泰擔任首任校長,招生科別分為陶瓷工程科、資料處理科、美工科、廣告設計4科14班,計錄取626人。86年12月8日又准增設資訊科並增班,88年12月24日又准增設進修學校。及至民國97年,該校計現有日間部陶工、美工、廣設、資處、資訊、綜合職能科6科,夜間進修部則設有資訊、廣設2科,其中陶瓷工程科為該校所獨創,也是全國唯一。及至民國97年教職員工149人,學生數達2,158人,[36]較之剛成立時,學生人數已成長了4倍之多。

 該校在教學上的特色包括:(1)師資優良(2)以「科技」與「藝術」為主軸設科(3)採「學年學分制」及選修課程,以符合學生個別需求(4)圖書設備供校內校外人士借用以互相觀摩學習(5)豐富多彩的社團約50多個,讓學生身心活動達到均衡發展(6)社區化教學: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之理念,結合地方資源,重視與產業界之結合(7)師徒制教學以傳承地方陶藝。

 目前該校升學率已逾9成,錄取國立大學之學生數也快速攀升,輔導各項丙級技術檢定,通過率幾近百分之百,更邁向提升乙級各項技術檢定通過率的目標。民國96學年榮獲教育部評定為全國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之學校,專款補助該校提升優質之各項計劃實施,成果豐碩。[37]

 玆就該校校長資料及建樹簡列於下表:

 

 

肆、社會教育

 教育之執行,除一般正規教育機構外,社會教育機構如博物館、圖書館及其他相關設施等,亦負起部分教育功能,功不可沒。日治時期與戰後的社會教育,在設施、功能與性質上有所差異,下文分就戰前、戰後之社會教育概況敘述於下:

一、戰前之社會教育機構

 日治時期日人基於統治的考量,禁止集會結社,因此社會教育設施或團體甚少,及至1920年代以後政策稍見寬鬆,才有社團的出現,但仍屬半官方性質之社團。昭和13年以後,總督府為了為推動皇民化運動,相當注重社會教育,因此出現不同性質之社會教化團體。當時較重要之社會教育團體或機構,計有日語講習所、青年會、青年訓練所、青年學校、少年團、部落振興會、家長會及主婦會、圖書館、博物館等。

 茲就本鎮在日治時期之社會教育團體敘述於下:

(一)同風會

 同風會依行政系統分,由上往下可分為州、郡、市街庄三級制,市街庄同風會又包括戶主會、主婦會、青年會、處女會等。同風會之設立,主要宗旨包括強化效忠皇國觀念、加強日語訓練、匡正風俗、培養公德、訓練技能等,並透過各式各樣活動的安排,以達成或強化上述之目標,同風會之組織在大正14年之後更趨完整。[38]

 茲就日治時期本鎮之同風會、同風會分會及其所轄各分支機構(戶主會、主婦會、青年會、處女會)之概況及其活動內容,分列於下各表:

 (二)教化聯合會

 昭和6年21月總督府發布關於庄教化聯合會之訓令,取代了上述同風會的設置。教化聯合會主要綱領有3點:(1)國民精神的振興;(2)努力普及國語;(3)圖謀生活的改善。教化聯合會多藉由聚會、座談、講習、影片放映、露營、參拜等活動方式,達到上述之目標。本鎮之教化聯合會計4個,就其概況表列如下:

 


(三)簡易國語講習所

 總督府為了使未就學者得以學習日語及公民教養,在各地開設簡易國語講習所,以求透過日語強化皇國臣民思想。昭和7年鶯歌庄計開設了4個簡易國語講習所,講習期間為1年,由庄負擔經費支出,並由青年團或女子青年團經營。本鎮在當時設有1處簡易國語講習所,其概況如下表所示:

 

  上述簡易國語講習所授課內容以日語為主,課程由簡入繁(圖像6-1.36、6-1.37),透過日語的講授,將公民生活及皇國思想融入其中。

(四)鶯歌庄圖書館

 除了上述各社會教育機構外,鶯歌庄曾在昭和3年9月17日設置「鶯歌庄圖書館」(鶯歌庄彭福-地點位於今樹林市),至昭和8年,該圖書館藏書計有771冊,包括哲學、宗教、教育、文學、語學、歷史、地誌、法制、經濟、社會、統計、植民、理學、醫學、工學、兵事、藝術、產業、家政、兒童用圖書之外,還藏有日、臺兩地之報紙,以及機關團體或學術研究之雜誌,範圍相當廣泛。由於該館位於今樹林市,為便利鄰近地區民眾閱讀,採巡迴書庫的方式提供民眾閱讀機會,以昭和8年為例,該圖書館至本鎮的巡迴書庫開館地點在「尖山公學校」,開館為期90天,提供本鎮鎮民圖書閱讀之便利。[39]

 除上述各機構之外,據昭和11年末的資料記載,鶯歌庄另有部落振興會團體計18個,其性質與上述各類團體相近,除訓練民眾使成為優秀的皇國臣民之外,產業的發展亦為其重要內容。由於部落振興會常借用民家、寺廟或其他地點進行聚會,[40]惟因為缺乏更進一步的資料,無法知悉本鎮確切之部落振興會數量及其活動辦理情形。

 

二、戰後之社會教育機構

 戰後,政府承接日治時期學校教育機構,曾積極設置補習學校,輔助失學民眾。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教後,民眾教育逐漸普及,加上民國60-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後,學習環境愈趨多元,社會教育的學習途徑日漸增多。

 社會教育內容相當廣泛,舉凡政府或私人機構舉辦之文教、藝文等文化活動,均可視為社會教育的一環。再由於平面媒體的發展以及數位時代的來臨,民眾學習的途徑愈多,社會教育的內容也愈廣泛,社會教育幾乎已無處不在,也對民眾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於社會資源充斥,社會教育的學習範疇幾乎已經沒有界限,因此本文不擬討論其內容。

 本鎮之社會教育資源,以陶瓷相關之資訊最為豐富。而社會教育之推展,包括鎮內學校附設之補校、各社區發展協會(詳參第五篇第三節)、文史相關團體(詳參本篇第二節)等,均對鎮內民眾的社會教化,起到很大的作用,由於上述社會教育活動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本文不加贅述。以下僅就本鎮重要且著名的幾個社會教育機構簡述於下,由於這些機構舉辦了各項活動及展覽,對民眾社會教育產生極大的影響,也肩負起重要的社會功能。

 
(一)鶯歌陶瓷博物館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址設於鶯歌鎮文化路200號。

 民國70年代初,臺北縣政府原擬籌建鶯歌陶瓷博物館於板橋,經現任鎮長蘇有仁(時任臺北縣議員)多方努力爭取下,民國77年終於拍板定案,擇定本鎮為陶瓷博物館設置地點,經過12個寒暑的規劃與興建,佔地 1.2公頃的陶博館,終於在民國88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成為全臺第1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41]

 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建館,有多項社會功能包括:(1)蒐集、保存、典藏及展示臺灣陶瓷藝品(2)使文物集中典藏,不致於散失(3)透過博物館設施與營運,達到資訊、教育等多元化功能(4)激發民眾對陶瓷的興趣與關懷(5)呈顯本鎮產業特色,促使產業升級(6)與陶瓷老街及其他景點聯成一線,展現遊憩觀光的功能;(7)透過學術研究與交流,拓展國際視野,提升臺灣現代陶藝的國際平臺。[42]其中尤以邀請國際團體蒞臨參訪與表演(圖像6-1.41、6-1.42),除提供鎮民拓展國際視野之外,亦將本鎮之陶瓷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地,為本鎮及臺灣爭取無上的榮耀。

 此外博物館更擁有資料中心,且出版相關書籍、電子報、季刊等平面資訊,提供所有民眾對知識的需求。

 由於陶瓷博物館位於文化路上,距離火車站、第二高速公路不遠,交通便利,使陶博館成為鶯歌鎮新地標之外,亦成為民眾假日遊憩首選。陶博館的營運,伴隨著陶瓷老街及其他景點,使鶯歌鎮觀光產業逐漸興盛,除形塑地方形象,同時還爲鎮民帶來相當高的經濟效益(詳參第四篇第一節),爲民眾生活品質的提升貢獻極大。

 

 
(二)鶯歌鎮立圖書館

 鶯歌鎮立圖書館,址設於鶯歌鎮中山路150號3-5樓。[43]

 民國69年,本鎮中國砂輪公司董事長白永傳先生,為響應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積極推動文化建設」之號召,並鑑於鶯歌尚無較具規模之圖書館,遂決定獨資捐建,以回饋桑梓。惟當時土地難覓,幸得西鶯里耆宿將耕作之國有地612坪讓出,地上物由白永傳先生及本鎮公所共同補償。白永傳先生又收購鄰接公路之私有地103坪,合計715坪面積作為建館基地,並旋即成立興建委員會,由時任鎮長陳碧松擔任主任委員、代表會主席陳文章及白夫人林英昭女士為常務委員,負責興建事宜。

 籌建期間適逢代表會及鶯歌國際獅子會亦有意捐款與建會址,遂經相關人士會商後決定將圖書館、代表會、鶯歌國際獅子會合建一棟大樓,且為紀念中國砂輪公司創辦人、即本鎮第1屆代表會主席林長壽先生,特命名為「林長壽紀念圖書館大樓」。該大樓於民國70年2月動工興建,同年12月落成啟用。[44]

 該大樓啟用以來,提供地方民眾充實精神生活,並作為休閒活動的文化中心。目前該大樓1樓供鎮公所設置幼兒教育設施「鶯歌鎮立托兒所」之用,並設有西鶯班、同慶班,[45]2樓為鶯歌國際獅子會會址,[46]而3-5樓則為圖書館設施。

 目前圖書館內部設施包括:

(1)3樓:自修室-閱覽席次180席。

期刊室-報紙10種、中文期刊約百種。

舊報室-舊報之查閱、影印。

(2)4樓:開架閱覽室-閱覽席次20席。典藏一般圖書共約3萬7千冊、提供圖書借還、辦理借書證、影印、參考諮詢等相關服務。

兒童室-典藏兒童圖書共約1萬8千冊、辦理兒童書借還、參考諮詢服務。

參考資料區-陳列參考工具書。

資訊檢索區-查詢資料及瀏覽網站。

陶瓷資料專櫃-陳列陶瓷相關圖書、期刊及鶯歌鎮剪報資料。

新書展示:定期展示新書。

(3)5樓:個人視聽室-供讀者選片觀賞。

團體視聽室-由館方每月安排視聽節目,提供民眾免費入場觀賞。

研習室-研習活動場所。

 圖書館具有上述設施,除了提供民眾多方位的服務,滿足鎮民對知識的需求之外,另設有兩項「便民服務」,其內容為:(1)參考諮詢:提供一般參考問題諮詢,並協助讀者利用參考工具等館藏資料。(2)推廣活動:定期舉辦各項藝文研習、專題演講、影片欣賞、有獎徵答等活動。(3)通借通還:96年2月起辦理臺北縣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業務,凡持有臺北縣圖書館聯合借閱證且加入「網路圖書館會員」者,即可線上申請借閱或歸還臺北縣內各圖書館之圖書。

 

(三)鶯歌鎮立圖書館二甲分館

 鶯歌鎮立圖書館二甲分館,址設於二甲路36-2號2樓。[47]

 該分館之設立,旨在提供較偏遠地區之鎮民1處生活學習休閒場所。該館主要是由鎮長蘇有仁指示成立,並經過二甲里施順隆里長協助籌設而成,加上地方上全力配合,購置圖書及相關設備,於民國95年5月20日啟用,同年8月20日起,全面開放借還書流通作業,並提供鎮民日間及夜間服務,成為鎮民極佳之學習場所。

 該館館藏以兒童書籍為主,另設有其他專區,可供親子共同閱讀或觀賞影片,提升兒童閱讀能力及其他相關知識。目前館舍的配置分為5區如下:

(1)兒童圖書區:典藏各類兒童圖書共約7,700冊,並提供26席兒童座位。

(2)成人圖書區:開架陳列各類圖書共約3,300冊,並提供16席自修座位。

(3)期刊區:提供當期報紙及雜誌約25種。

(4)資訊檢索區:設有2臺電腦供書目資料查詢及圖書訊檢索。

(5)視聽區:提供影音設備及座位,可觀賞館內VCD、DVD。

 
(四)松年大學

 臺北縣政府為提昇老年人精神生活品質,培養休閒娛樂,並擴大知識層面,以規劃銀髮生涯,使銀髮族充分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是屬於縣政府社會局老人福利的業務範疇,松年大學的辦理採由縣政府主辦,各鄉鎮市協辦的方式持續進行中。

 松年大學招生,以設籍台北縣,年滿58歲以上之長者為對象,學制為:每學年度分上、下學期辦理,每4個月為1學期,上學期自9~12月,下學期為翌年3~6月,每週上課2次,每次2小時,共計128小時。該校對學生明訂相關學員上課的規定及獎勵措施。在課程內容上,學員每學年均需修習共同科目及選修科目,共同科目包括天下大小事、生活法律、養生保健、生活理財、美化人生、旅遊專家、心理衛生及縣政櫥窗等,選修科目則因上課班別而不同。班級規模以滿30人即可開班授課,並以不超過50人為限(電腦班除外)。[48]

 縣內各鄉鎮市松年大學,大多由基金會、社區發展協會、老人會、婦女會、農會等社會相關團體(協會)協辦,或由各鄉鎮市公所協辦,課程內容包括語文、電腦、技藝、藝文賞析、歌唱舞蹈、繪畫、藥理、人生……等,因各地區民眾需求不同而有所差異。

 鶯歌鎮松年大學在縣政府輔導下,由鎮公所社會課負責協辦,截至民國98年度,已經辦理4年,即第9-12屆。其辦理情形如下:

 

   由上列表格中顯示,本鎮松年大學的辦理,不管在班級數或學員數上,都呈現增加的趨勢,以第12屆人數達到155人為最多。其課程主要為銀髮族所設計,以娛樂的歌唱及保健身體養生為主,兼有培養手工藝的課程。松年大學自舉辦以來,提供鎮內銀髮族最佳的成長暨休閒娛樂活動,深獲鎮民的肯定與好評。


(五)補習教育

   學校教育機構之外,社會教育另包含補習教育,補習教育主要是彌補學校教育不足之處,本鎮補習教育機構,至民國98年底計有45處如下表:

 據上表,以類別而言包括語文、文理、珠算、心算、美容等幾大類,可視為學校教育的輔助機構,對本鎮社會教育有很大的助益。

 

[1]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卷6,文教志,學校

教育篇,頁17-18;中村孝志著,賴永祥譯,〈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臺北縣文獻叢輯》,第2輯(1956.04),頁21-36。

[2]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141種,1962),第1冊,卷5,

學校志,「社學」,頁79-80。

[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北:臺灣總督府編,1896),卷30,木下邦昌「學事視察報告」。

[4]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頁25,據「臺灣總督府民政

局各部分課規程」之規定。

[5] 林熊祥主編,曹先錕纂修,《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卷5,教育

志,教育行政篇,頁43-44;47-57。

[6] 曾迺碩總纂,陳明終編纂,《臺北市志》(臺北:臺北市政府),卷7,教育志,教育行政篇,頁40。

[7] 林熊祥主編,曹先錕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5,教育志,教育行政篇,頁131、182、186。

[8]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臺北: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3),頁171、222。

[9]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臺灣開

發史研討會專輯,1985),頁115。

[10] 臺北縣教育局,http://www.tpc.edu.tw/_file/2052/SG/25500/39345.html,2009.07.24。

[11] 張易、黎澤霖,《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卷5,教育志,教育設施篇,頁3-6。

[12] 張易、黎澤霖,《臺灣省通志稿》,卷5,教育志,教育設施篇,頁7-9;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主計室,1955),頁1237。

[13] 臺北州內務部教育課,《臺北州學事一覽》(臺北:該課編,1934),昭和10年版,頁1。

[14] 鄭梅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8),

頁20。

[15] 臺灣總督府教育課,《臺北州學事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教育課,出版年不詳),大正15年度,頁61;海山郡役所,《海山郡要覽》(臺北:海山郡役所,1929;成文,影印本,1985),

頁30。

[16] 今澤正秋,《鶯歌鄉土誌》(臺北: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役場,1934),頁39。鶯歌國小百

年校慶網站,http://100.ykes.tpc.edu.tw/,2009.04.05。

[17]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臺北: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1943),頁65。

[18]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Scripts/SimpleQ.asp?rb=lname&K1=幼稚教育法,2009.07.27。

[19] 鶯歌鎮公所提供資料,民國99年3月26日。

[20] 鶯歌鎮公所,《2008年鶯歌鎮公所為民服務手冊》(農民曆)(臺北:該所編,2008),頁59-60;

鶯歌鎮公所,http://www.yingge.tpc.gov.tw/html/Service-061.htm,2009.07.24。

 

[21]鶯歌國民小學編,《鶯歌國小百週年校慶紀念特刊》(臺北:鶯歌國民小學,2007),頁48。

 

[22] 今澤正秋,《鶯歌鄉土誌》,頁39。鶯歌國小百年校慶網站,http://100.ykes.tpc.edu.tw/,2009.04.05。

[23]鶯歌國民小學,《鶯歌國小百週年校慶紀念特刊》(臺北:該校編,2007),頁52-62。

[24]該校提供之資料,民國98年4月;鶯歌國民小學,《鶯歌國小百週年校慶紀念特刊》,頁48。

 

[25] 今澤正秋,《鶯歌鄉土誌》,頁39。鶯歌國小百年校慶網站,http://100.ykes.tpc.edu.tw/,2009.04.05。

[26] 該校提供之資料,民國98年4月。

[27]該校總務處文書組提供之資料,民國98年4月。二橋國民小學,

http://www.tbes.tpc.edu.tw/xoops/instpage.php?r=1&w=100%&h=1550&url=163.20.55.193/about_tbes/main.htm,2009.08.02。

[28]該校教務處提供之資料,民國98年4月。鳳鳴國民小學,http://www.fmes.tpc.edu.tw/introducey/nor_ve.asp?id={9071A0DD-32A6-499D-B8BE-56399469BFBC},2009.08.02。

[29] 建國國民小學,https://esa.tpc.edu.tw/jsp/schdata/schdata2.jsp?schno=014777,2009.08.02。

[30]該校特殊學生比例:其中低收入戶佔1.34%、隔代教養佔1.34%、單(寄)親家庭佔7.77%、原住民 佔5.66%、身心障礙佔1.25%、外籍配偶子女佔2.30%、身心障礙子女佔1.44%、親子年齡差距 45歲佔0.38%。昌福國小,http://163.20.239.180/xoops/cfpoint/cfpoint.files/frame.htm,2009.08.02。

[31]該校提供之資料,民國98年4月。

[32]該校提供之「鶯歌鎮志纂修計畫資料」,民國98年4月。

[33]該校提供之「鶯歌鎮志纂修計畫資料」,民國98年4月。

[34]「中央日報」,民國76年5月13日,第7版,「議員促在鶯歌地區設立陶瓷專業職校」。

[35] 鶯歌鎮公所提供之資料,民國98年11月。

[36] 該校提供之資料,民國98年4月。

[37]該校提供之資料,民國98年4月;臺北縣立鶯歌高職網站,http://www.ykvs.tpc.edu.tw/schoolintro/schoolindex5.htm,2009.08.03。

[38] 臺北州聯合會編,《同風會概覽》(臺北:臺北州聯合會,1929),頁1-5。

[39] 鶯歌庄圖書館編,《鶯歌庄圖書館要覽》(臺北:鶯歌庄圖書館,1934),頁1-6。

[40] 臺北州,《臺北州社會教育概要》(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昭和11年度,頁12;海

山郡役所,《海山郡部落振興會指導委員會概要》(臺北:海山郡役所,1937),頁1-18。

[41] 鶯歌鎮現任鎮長蘇有仁先生於民國98年5月10日召開的「鶯歌鎮志纂修耆老會議」中致詞

內容。

[42] 前述「鶯歌鎮志纂修耆老會議」,鎮長蘇有仁先生致詞內容;鶯歌陶瓷博物館,

   http://www.ceramics.tpc.gov.tw/zh-tw/About/Goal.aspx,2009.05.20。

[43] 鶯歌鎮公所,http://www.yingge.tpc.gov.tw/html/Service-058.htm,2009.05.25。

[44] 鶯歌鎮立圖書館提供資料。

[45] 鶯歌鎮立托兒所已於民國99年1月,遷入新建校區(地址:鶯歌鎮大湖路336號),鶯歌鎮立圖書館提供資料。

[46] 民國98年5月27日電話訪問時任鶯歌鎮圖書館館長之蔡對小姐。

[47] 鶯歌鎮公所,《鶯歌鎮公所爲民服務手冊》(臺北:鶯歌鎮公所,2008),頁58。有關圖書館文

稿部分,經鶯歌圖書館核校完成。

[48] 臺北縣政府社會局網站,http://www.sw.tpc.gov.tw/web66/_file/1588/upload/aw/aw_g/aw_g12.doc,「臺北縣老人福利機構名冊.xls(98.12.31更新)」,2010.01.18。

閱讀 : 10583
https://www.沃華科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