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15 三月 2016 00:39

鶯歌鎮志:【卷二 住民篇】前言

卷二  住民篇 前言

 

 文明為人類活動的靜態呈現,歷史則為人類活動的動態紀錄。文明的發展與歷史的變遷,均與人類活動有密不可分之關係。方志為地方之歷史記載,要瞭解一地之文明發展與歷史變遷,必先瞭解當地住民開發拓墾之歷程以及生活之梗概。

 鶯歌鎮位於臺北平原西南端,南濱大漢溪,北倚山仔腳山塊,北半部為丘陵地,南半部為大漢溪氾濫平原。本鎮地處臺北縣與桃園縣交接之處,北臨桃園縣龜山鄉,西臨桃園縣桃園市與八德市,西南臨桃園縣大溪鎮,南接臺北縣三峽鎮,東接臺北縣樹林鎮。本鎮鎮名之由來,係以東北方山坡地上一塊岩石,狀似鷹哥(鸚哥),故稱鷹哥石莊,清領臺灣晚期改為鶯哥石莊,日治時期改稱鶯歌。

 就臺灣北部歷史發展與住民活動而言,在鄭氏治臺以前,臺北平原蓁芥蕪雜,為原住民逐鹿之地。清領以降,漢人始漸移居臺灣北部,從事土地開墾活動。早期漢人移民進入臺北盆地之開墾路線,係以淡水港口溯水路而上為唯一通道,因此開墾地區最初多以淡水河沿岸為主;本鎮地處臺北盆地西南端,境內漢人拓墾活動之規模並不大。康熙48年(1709)泉州墾戶陳賴章向官方取得墾照,招佃入墾上淡水大加蠟堡地方,漢人在臺北平原之開墾事務始漸擴大。康熙末年,漢人移墾臺北平原闢地日廣,淡水河沿岸土地開發日盛,清朝政府遂於雍正9年(1731)設置八里坌巡檢,負責臺灣北部地區之行政與治安事務。雍正11年,復因南方龜崙嶺山路開通,進出臺北平原之交通不再限於淡水一路,漢人移民可由臺北盆地南方之桃園沖積扇,跨越龜崙嶺入墾淡水河左岸的海山、興直諸庄,形成海山口(新莊)市街之發展,加速臺灣北部開發的腳步。乾隆32年(1767)遷八里坌巡檢於新莊,並於乾隆55年升為縣丞,成為臺北地區的政治中心。[1] 隨著海山、新莊一帶之發展,漢人亦逐漸進入鶯歌、樹林一帶,從事土地拓墾活動。

 就本鎮之歷史發展與開發進程而言,清領臺灣以前,居住於本鎮境內之原住民主要為龜崙社。康熙23年已有客籍移民至阿南坑一帶開墾植茶,為本鎮境內最早之開拓者;康熙24年,復有福建泉州人陳瑜及安溪人許丁,先後從臺灣南部招佃至南靖莊一帶進行拓墾活動。[2] 康熙52年,鄭珍、王謨、賴軻、朱焜侯合資開墾淡水保海山莊、北投莊、坑仔口莊等地,其後由胡詔取得開墾海山莊土地的股權,遂出資開鑿埤圳,拓墾鶯歌、樹林一帶的土地,為本鎮大規模開發之始。[3] 雍正年間龜崙嶺山路開通之後,本鎮移民漸多,開發日盛,至乾隆年間漢人拓墾已從南靖莊、阿南坑一帶,進而開拓尖山、大湖,以及鄰近之樹林鎮潭底、三角埔、彭厝、山仔腳等地。同治年間,淡水廳所轄海山保內共計17莊,其中鶯歌鎮境內之聚落包括南靖厝莊、尖山莊、鶯歌石莊、大湖莊、二甲九莊。

 光緒元年清廷在臺灣北部增設臺北府,下轄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本鎮境內隸屬於淡水縣海山保,包括鶯歌石莊、阿四坑莊、牛灶坑莊、南靖莊、尖山莊、橋仔頭莊、大湖莊、二甲九莊等聚落。光緒20年增設南雅廳時,海山保劃歸南雅廳所管轄。

 光緒20年甲午戰爭,清廷敗衅,清朝政府割讓臺灣予日本,翌年日人於6月17日正式在臺施政,是為日治時期。日治初期,今鶯歌鎮境內隸屬於臺北縣直轄之海山堡所管轄,轄境之內所屬區域大抵與清領臺灣晚期一致。明治30年,日本當局改全臺行政區劃為6縣3廳;縣廳之下廢除支廳,另設86個辨務署。原臺北縣析分為臺北縣、新竹縣、宜蘭廳;新臺北縣下設13辨務署,本鎮境內隸屬臺北縣三角湧辨務署之第12區(中庄、橋子頭庄、二甲九庄)、第13區(尖山庄、南靖厝庄、鶯歌石庄、大湖庄),及第6區之一部(阿南坑庄、樟樹窟庄)。至明治32年,廢三角湧辨務署,另設大嵙崁辨務署,轄境大抵如舊。

 明治34年,臺灣總督府公佈「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敕令二○二號),廢除辨務署改設為廳,全臺共設20廳;廳下另設支廳以為輔助機關,並由支廳領街庄社。鶯歌改隸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境內包括第30區(中庄、橋子頭庄、二甲九庄、尖山庄、南靖厝庄、鶯歌石庄、大湖庄),以及第31區之一部(阿南坑庄、樟樹窟庄)。

 明治36年1月及明治38年7月,實施區域廢合,合併鶯歌鎮境內各庄為第16區,至明治38年正式改稱為鶯歌石區,區內包括中庄、橋子頭庄、二甲九庄、尖山庄、南靖厝庄、鶯歌石庄、大湖庄、阿南坑庄、樟樹窟庄。

 大正9年(1920),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敕令第二一八號),施行州市街庄自治制度,擴大地方權限。鶯歌石區、樹林區,及三角湧區之一部份,合併為鶯歌庄,隸屬於臺北州海山郡所管轄,轄境包括三角埔、猐仔寮、圳岸腳、潭底、樹林、彭厝、陂內坑、山子腳、石灰坑、三塊厝、石頭溪、桃仔腳、溪墘厝、樟樹窟、鶯歌、尖山埔、尖山、二甲九、橋子頭、大湖。[4] 昭和15年(1940),鶯歌庄升格為鶯歌街。

 戰後初期,鶯歌與樹林仍併為鶯歌鎮,隸屬於臺北縣海山區。民國35年(1946)撤海山區署,並於是年8月1日,將鶯歌與樹林析分為兩鎮,隸屬於臺北縣迄今。

 

[1]  臺北廳編,《臺北廳誌》(臺北:臺北縣文化中心,1998),臺北縣立文化中心重刊翻譯本,頁10-11。

[2]  今澤正秋編,《鶯歌鄉土誌》(臺北:成文出版公司,1985),昭和9年影印本,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222-4號,頁10。另見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第1冊,頁287-289。

[3]  張福壽編,《樹林鄉土誌》(臺北市:成文出版公司,1985),昭和13年影印本,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222-5號,頁4-6。

[4]  大正9年以後的鶯歌庄所屬30區,包括今樹林與鶯歌2鎮之轄區,其中鶯歌、尖山埔、尖山、二甲九、橋子頭、大湖即為今鶯歌鎮轄區,三角埔、猐仔寮、圳岸腳、潭底、樹林、彭厝、陂內坑、山子腳、石灰坑、三塊厝、石頭溪、桃仔腳、溪墘厝、樟樹窟在戰後劃歸樹林鎮。原自明治30年以來與橋子頭庄、二甲九庄劃歸海山堡第12區之中庄,則隸屬於大溪鎮。

閱讀 : 7932
https://www.沃華科技.com